导论 | 第1-21页 |
一、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第11-14页 |
二、 选题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14-16页 |
三、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工农联盟 | 第16-2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农联盟 | 第21-3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 | 第21-25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观及其工农联盟思想 | 第21-24页 |
二、 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伟大创新 | 第25-31页 |
一、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 | 第26-28页 |
二、 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 第28-29页 |
三、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赢得农民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农联盟 | 第31-45页 |
第一节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的工农联盟 | 第31-37页 |
一、 工人、农民阶级地位的变化 | 第31-35页 |
二、 工农联盟目标和任务的变化 | 第35-36页 |
三、 工农联盟功能的变化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对合作化时期工农联盟的再认识 | 第37-45页 |
一、 合作化的初衷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 | 第37-39页 |
二、 农业生产合作化对工农联盟的积极影响 | 第39-41页 |
三、 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一些极端措施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 第41-42页 |
四、 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经济结构形成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农联盟 | 第45-72页 |
第一节 从工农联盟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 | 第45-53页 |
一、 农村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 第45-47页 |
二、 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 第47-50页 |
三、 “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 第50-53页 |
第二节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工农联盟新的有效形式 | 第53-58页 |
一、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第53-54页 |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农联盟的特征 | 第54-56页 |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 | 第56-58页 |
第三节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 第58-66页 |
一、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 第58-60页 |
二、 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 第60-65页 |
三、 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65-66页 |
第四节 农民工是新时期工农联盟的一条重要纽带 | 第66-72页 |
一、 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 | 第67-68页 |
二、 农民工的特点和社会属性 | 第68-70页 |
三、 农民工加入工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工农联盟的因素分析 | 第72-100页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因素 | 第72-76页 |
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工农联盟的积极影响 | 第72-74页 |
二、 市场经济体制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对工农联盟的消极影响 | 第74-76页 |
第二节 民主政治及思想文化建设中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因素 | 第76-88页 |
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工农联盟的新特点和新内涵 | 第76-79页 |
二、 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79-83页 |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83-88页 |
第三节 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88-100页 |
一、 工人阶级队伍新变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88-92页 |
二、 农民阶层分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92-97页 |
三、 二元社会结构对工农联盟的影响 | 第97-100页 |
第五章 巩固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 | 第100-136页 |
第一节 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 第100-111页 |
一、 正确处理干群之间的关系 | 第100-103页 |
二、 正确处理城乡(工农)之间的关系 | 第103-107页 |
三、 正确处理工农之间国民基本待遇的矛盾 | 第107-111页 |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 | 第111-121页 |
一、 在现代化大视野中看待工农联盟 | 第111-113页 |
二、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 第113-117页 |
三、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政治文化联盟 | 第121-131页 |
一、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工农联盟之间的关系 | 第121-123页 |
二、 实现并维护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 | 第123-126页 |
三、 构筑工农之间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 | 第126-129页 |
四、 进一步提高工人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 第129-131页 |
第四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的大联盟 | 第131-136页 |
一、 由工农联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推进 | 第131-133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的关系 | 第133-134页 |
三、 工农联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中的主体作用 | 第134-136页 |
结束语 | 第136-14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后记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