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

导论第1-21页
 一、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11-14页
 二、 选题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14-16页
 三、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工农联盟第16-20页
 四、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农联盟第21-31页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第21-25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观及其工农联盟思想第21-24页
  二、 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第24-25页
 第二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伟大创新第25-31页
  一、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第26-28页
  二、 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第28-29页
  三、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赢得农民第29-31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农联盟第31-45页
 第一节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的工农联盟第31-37页
  一、 工人、农民阶级地位的变化第31-35页
  二、 工农联盟目标和任务的变化第35-36页
  三、 工农联盟功能的变化第36-37页
 第二节 对合作化时期工农联盟的再认识第37-45页
  一、 合作化的初衷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第37-39页
  二、 农业生产合作化对工农联盟的积极影响第39-41页
  三、 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一些极端措施对农民利益的损害第41-42页
  四、 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第42-45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农联盟第45-72页
 第一节 从工农联盟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问题第45-53页
  一、 农村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第45-47页
  二、 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第47-50页
  三、 “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第50-53页
 第二节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工农联盟新的有效形式第53-58页
  一、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53-54页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农联盟的特征第54-56页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护第56-58页
 第三节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第58-66页
  一、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第58-60页
  二、 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第60-65页
  三、 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65-66页
 第四节 农民工是新时期工农联盟的一条重要纽带第66-72页
  一、 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第67-68页
  二、 农民工的特点和社会属性第68-70页
  三、 农民工加入工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70-72页
第四章 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工农联盟的因素分析第72-100页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因素第72-76页
  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工农联盟的积极影响第72-74页
  二、 市场经济体制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对工农联盟的消极影响第74-76页
 第二节 民主政治及思想文化建设中影响工农联盟的诸因素第76-88页
  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工农联盟的新特点和新内涵第76-79页
  二、 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对工农联盟的影响第79-83页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工农联盟的影响第83-88页
 第三节 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第88-100页
  一、 工人阶级队伍新变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第88-92页
  二、 农民阶层分化对工农联盟的影响第92-97页
  三、 二元社会结构对工农联盟的影响第97-100页
第五章 巩固和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农联盟第100-136页
 第一节 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第100-111页
  一、 正确处理干群之间的关系第100-103页
  二、 正确处理城乡(工农)之间的关系第103-107页
  三、 正确处理工农之间国民基本待遇的矛盾第107-111页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经济联盟第111-121页
  一、 在现代化大视野中看待工农联盟第111-113页
  二、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第113-117页
  三、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第117-121页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工农之间的政治文化联盟第121-131页
  一、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工农联盟之间的关系第121-123页
  二、 实现并维护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第123-126页
  三、 构筑工农之间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第126-129页
  四、 进一步提高工人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第129-131页
 第四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之间的大联盟第131-136页
  一、 由工农联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推进第131-133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的关系第133-134页
  三、 工农联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联盟中的主体作用第134-136页
结束语第136-14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40-146页
后记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的联合国外交
下一篇:多粘类牙孢杆菌WY110的鉴定,固氮酶nif基因定位和培养基优化及常见植物根际促生细菌16S rDNA寡核苷酸芯片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