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论侵权责任和契约责任之关系

导论第1-10页
第一部分 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别第10-28页
 一、 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区别的学说第10-12页
 二、 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区别学说之评判与反思第12-28页
  (一) 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重要区别之一:民事义务的性质不同第12-23页
   1 传统民法关于侵权义务与契约义务的理论学说第12-14页
   2 对传统民事义务理论学说的评判与反思第14-20页
   3 Clerk&Lindsell之“主要义务”理论第20-23页
  (二) 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的区别之二:所保护的利益范围不同第23-28页
   1 传统民法的观点:期待利益的保护是契约责任区别于侵权责任的重要标志第23-24页
   2 契约法对期待利益之外的其它利益的保护第24-26页
   3 侵权法对期待利益的保护:现代民法的拓展第26-28页
第二部分 侵权责任与契约责任的竟合第28-46页
 一、 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原因第28-30页
 二、 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处理第30-40页
  (一) 禁止竞合的法国法模式第30-33页
   1 禁止竞合的原则第31-32页
   2 禁止竞合的例外第32-33页
  (二) 允许竞合和选择请求权的德国法模式第33页
  (三) 限制责任竞合的英美法模式第33-36页
   1 早期判例法的规则第34页
   2 区分“怠行职权”行为与“滥行职权”行为阶段第34页
   3 现代英美法关于法律责任竞合的原则第34-36页
  (四) 我国对责任竞合的态度第36-40页
   1 学者关于责任竞合的学说第36-37页
   2 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状况第37-38页
   3 允许竞合和选择请求权制度的再思考第38-40页
 三、 违约性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第40-46页
  (一) 违约责任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第40-41页
  (二) 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例外第41-44页
  (三) 我国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及制度设计第44-46页
   1 现状第44-45页
   2 制度设计第45-46页
第三部分 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相互渗透第46-62页
 一、 契约效力的相对性原则及其突破第46-49页
  (一) 契约相对性原则的构建第46-47页
   1 大陆法系国家对契约相对性原则的确认第46-47页
   2 英美法系对契约相对性原则的确认第47页
  (二) 契约相对性的衰落第47-49页
 二、 契约责任向侵权责任的渗透:契约对第三人的保护第49-58页
  (一) 德国法上的“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契约”制度第50-53页
   1 “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契约'制度之提出第50-51页
   2 “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契约”制度之适用条件第51页
   3 “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契约”制度范围的拓展第51-52页
   4 “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契约”制度价值的评价第52-53页
  (二) 美国法上的对利益第三人所承担的明示或默示担保制度第53-55页
   1 明示担保和默示担保之概念第54页
   2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318条第54-55页
  (三) 法国法上的“可转移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第55-58页
   1 “可转移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概念第55-56页
   2 瑕疵担保责任制度与第三人第56-57页
   3 可转移的瑕疵担保责任的内容第57-58页
 三、 侵权责任向契约责任的渗透:侵权法对纯经济损失的保护第58-62页
第四部分 侵权责任和契约责任关系的未来第62-66页
 一、 侵权责任和契约责任未来关系的各种学说第63-64页
  (一) 融合说第63页
  (二) 共存说第63页
  (三) 侵权法胜利说第63-64页
 二、 本文的观点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纯函数的几个唯一性定理
下一篇: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