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二、 概念的厘清 | 第17-2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 脉络与框架 | 第22-24页 |
五、 主要创新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4-27页 |
第一章 经济运行波动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宏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 第27-38页 |
一、 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危机理论 | 第28-30页 |
二、 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第30-32页 |
三、 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 | 第32-35页 |
四、 金德尔伯格的金融危机史观 | 第35-36页 |
五、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信息机制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微观视角的理论回顾 | 第38-55页 |
一、 存款市场的银行挤兑与银行恐慌 | 第39-47页 |
(一) Diamond和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 | 第40-43页 |
(二) Allen-Gale的银行业恐慌模型 | 第43-45页 |
(三) 银行挤兑模型的其他拓展 | 第45-47页 |
二、 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与市场失灵 | 第47-53页 |
(一) 逆向选择与利率的甄别机制 | 第49-51页 |
(二) 道德风险与利率的激励机制 | 第51页 |
(三) 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均衡 | 第51-53页 |
三、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脆弱性的外在表现 | 第55-70页 |
一、 银行危机发生的经济学解释:一个综合分析 | 第55-58页 |
(一) 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 | 第55-56页 |
(二) 银行体系的结构改变 | 第56-57页 |
(三) 金融自由化 | 第57-58页 |
二、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经验证据考察 | 第58-63页 |
(一) 银行体系的风险性事件 | 第59页 |
(二) 不良资产率 | 第59-61页 |
(三) 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 | 第61-62页 |
(四) 市场结构 | 第62-63页 |
三、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部性成本 | 第63-70页 |
(一) 银行危机的成本估量--国别经验考察 | 第63-68页 |
(二)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部性成本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无清偿能力风险的衡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一个维度考察 | 第70-81页 |
一、 银行脆弱性与无清偿能力风险 | 第70-72页 |
二、 我国商业银行的无清偿能力风险衡量 | 第72-76页 |
三、 我国商业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0页 |
四、 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转轨背景下的银行业脆弱性生成机制分析 | 第81-93页 |
一、 转轨经济与金融控制 | 第82-84页 |
二、 银行体系脆弱性与市场化改革 | 第84-86页 |
三、 信贷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分析 | 第86-93页 |
(一) 政府及监管者 | 第86-89页 |
(二) 银行与企业 | 第89-91页 |
(三) 居民 | 第91-93页 |
第六章 产权改革、资本金补充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治理 | 第93-115页 |
一、 引言 | 第93-94页 |
二、 银行产权、银行绩效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 | 第94-100页 |
(一) 国有制银行的缺陷--一个全球观点 | 第94-96页 |
(二) 银行产权与银行绩效相关吗? | 第96-98页 |
(三) 关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思考 | 第98-100页 |
三、 银行资本金难题 | 第100-103页 |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现状 | 第100-102页 |
(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四、 新巴塞尔协议与银行资本充足性管理 | 第103-106页 |
(一) 新资本协议的架构 | 第104-106页 |
(二) 新旧资本协议的比较 | 第106页 |
五、 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另一条途径--发行次级债券 | 第106-115页 |
(一) 长期次级金融债券及其国际趋势 | 第107-109页 |
(二)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9-111页 |
(三)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定价与市场约束 | 第111-115页 |
第七章 市场化改革的有效制度安排与银行体系脆弱性治理 | 第115-132页 |
一、 利率市场化--银行体系脆弱性治理的外部环境改善 | 第116-125页 |
(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 第116-118页 |
(二) 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依赖 | 第118-119页 |
(三)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因素 | 第119-123页 |
(四)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策略安排 | 第123-125页 |
二、 银行持股公司--银行体系脆弱性治理的内部组织变革 | 第125-132页 |
(一) 银行持股公司的相对优势 | 第125-128页 |
(二) 我国银行持股公司的模式设计 | 第128-129页 |
(三) 银行持股公司的风险监管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