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9页 |
一、 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前提 | 第9-16页 |
(一) 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和支持 | 第9-11页 |
(二) 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 第11-12页 |
(三) 现实需要 | 第12-14页 |
(四)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 第14-16页 |
二、 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途径 | 第16-21页 |
(一) 大众媒介 | 第16-17页 |
(二) 教育 | 第17-19页 |
(三) 邓小平理论宪法化 | 第19-20页 |
(四) 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 第20-21页 |
三、 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特色 | 第21-26页 |
(一)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 第21-22页 |
(二) 发展中国与自身发展的统一 | 第22-23页 |
(三)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 第23-25页 |
(四)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 第25-26页 |
四、 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功能 | 第26-31页 |
(一) 评判功能 | 第27页 |
(二) 教育功能 | 第27-28页 |
(三) 实现功能 | 第28-30页 |
(四) 凝聚功能 | 第30-31页 |
结束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后记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