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现实缘由 | 第11-12页 |
·理论缘由 | 第12页 |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3页 |
·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3页 |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选择 | 第16-26页 |
·以人为本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式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 | 第16-19页 |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 第19-22页 |
·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 | 第22-23页 |
·以人为本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向交往式发展的现实依据 | 第23-26页 |
·全球化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交往式的要求 | 第23-24页 |
·网络时代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交往式的契机 | 第24-26页 |
3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归因分析 | 第26-32页 |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 第27-28页 |
·交往的形式化 | 第27页 |
·交往的程序化 | 第27-28页 |
·交往的伪饰化 | 第28页 |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归因分析 | 第28-32页 |
·对人的主体间性的轻视 | 第28-30页 |
·人文关怀不足 | 第30-31页 |
·与“人”的生活世界联系不够 | 第31-32页 |
4 以人为本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 第32-49页 |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对话: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 | 第32页 |
·理解: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第32-34页 |
·共享: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条件 | 第34-35页 |
·以人为本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5-39页 |
·主体间性原则 | 第35-36页 |
·回归生活原则 | 第36-38页 |
·沟通理解原则 | 第38-39页 |
·互动共赢原则 | 第39页 |
·以人为本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 第39-44页 |
·体验机制 | 第40-41页 |
·体认机制 | 第41-42页 |
·情境机制 | 第42-43页 |
·固化机制 | 第43-44页 |
·以人为本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 第44-49页 |
·说理法 | 第44-45页 |
·交往活动法 | 第45-46页 |
·因材施教法 | 第46-49页 |
5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