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9页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3.1 扶贫是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10-11页 |
1.3.2 扶贫是迎接新世纪我国经济面临国际上各种挑战的战略性措施 | 第11-12页 |
1.3.3 扶贫是党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 第12页 |
1.3.4 扶贫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8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6-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页 |
1.6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财政扶贫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2.1 贫困及其分类、标准、成因理论 | 第19-22页 |
2.1.1 贫困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贫困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3 贫困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4 贫困的确定方法及标准 | 第21-22页 |
2.1.5 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 | 第22页 |
2.2 公共财政理论中的财政扶贫理论 | 第22-24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财政扶贫理论 | 第24-25页 |
2.4 管理学理论中的财政扶贫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财政扶贫的简要回顾 | 第26-32页 |
3.1 我国财政扶贫的阶段划分 | 第26-28页 |
3.2 我国财政扶贫方式的三大转变 | 第28-29页 |
3.3 我国财政扶贫的经验与教训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我国财政扶贫发展方向性问题研究 | 第32-36页 |
4.1 贫困标准应向国际标准靠拢 | 第32页 |
4.2 区分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扶贫方式 | 第32-33页 |
4.3 开发式扶贫重点转向人力资本开发 | 第33页 |
4.4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33-34页 |
4.5 转变政府扶贫资金传递机制 | 第34-35页 |
4.6 改革扶贫宏观体制和政策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财政扶贫的现状分析 | 第36-42页 |
5.1 我国财政扶贫面临的形势分析 | 第36-37页 |
5.2 财政扶贫资金需要与供给矛盾突出 | 第37页 |
5.3 财政扶贫资金投向上直接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创收性投资不足 | 第37-39页 |
5.4 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上不规范 | 第39-40页 |
5.5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漏出”现象严重 | 第40页 |
5.6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不顺畅 | 第40-41页 |
5.7 财政扶贫激励机制短缺 | 第41-42页 |
第六章 我国财政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2-49页 |
6.1 建立扶贫资金筹措新机制 | 第42-43页 |
6.2 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向 | 第43-44页 |
6.3 提高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第44-45页 |
6.4 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 | 第45页 |
6.5 推进财政扶贫制度创新 | 第45-48页 |
6.5.1 浙江财政体制扶贫案例分析 | 第45-46页 |
6.5.2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 第46-48页 |
6.6 理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