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α-amanitin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研究

图片目录第1-11页
表格目录第11-13页
中文摘要第13-17页
英文摘要第17-22页
第一章 α-amanitin线性碳骨架融合表达研究第22-39页
 摘要第22页
 关键词第22页
 引言第22-2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1.1 材料第23-24页
   1.1.1 菌种和克隆载体第23页
   1.1.2 试剂盒、工具酶和生化试剂第23-24页
   1.1.3 主要仪器第24页
   1.1.4 引物合成与测序第24页
  1.2 方法第24-27页
   1.2.1 α-amanitin的分离纯化第24-25页
   1.2.2 α-amanitin线性碳骨架融合基因构建与表达第25-27页
 2 结果第27-36页
  2.1 α-amanitin标准曲线制备第27-29页
   2.1.1 色谱结果第27-28页
   2.1.2 标准曲线制备第28页
   2.1.3 标准曲线整合第28-29页
  2.2 精密度检测第29页
  2.3 RP-HPLC分离纯化α-amanitin第29-30页
  2.4 加端PCR反应第30页
  2.5 融合基因的构建第30-31页
  2.6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1页
  2.7 融合基因表达条件的研究第31-36页
   2.7.1 重组质粒在不同受体菌中的表达比较第31-32页
   2.7.2 培养基对菌体生长及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32页
   2.7.3 pH值对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第32页
   2.7.4 装液量和转速对菌体生长和融合蛋白表达的影响第32-34页
   2.7.5 不同菌体浓度对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34页
   2.7.6 温度对融台蛋白表达的影响第34-35页
   2.7.7 不同浓度的1PTG诱导对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35页
   2.7.8 不同诱导时间对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7页
  3.1 RP-HPLC技术分离α-amanitin第36页
  3.2 加端PCR第36-37页
  3.3 融合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第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第二章 α-amanitin致病机理研究第39-66页
 摘要第39页
 关键词第39页
 引言第39-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1.1 材料第40-41页
   1.1.1 实验动物第40页
   1.1.2 试剂第40页
   1.1.3 主要仪器第40-41页
  1.2 方法第41-43页
   1.2.1 半致死剂量确定第41页
   1.2.2 α-amanitin给药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第41页
   1.2.3 α-arnanitin给药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第41页
   1.2.4 α-amanitin给药对小鼠血象的影响第41-42页
   1.2.5 α-amanitin给药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2页
   1.2.6 小鼠组织病理研究第42页
   1.2.7 小鼠超微病理研究第42页
   1.2.8 生物样品中α-amanitin的测定第42-43页
 2 结果第43-57页
  2.1 给药后小鼠的临床症状及半致死剂量确定第43-47页
  2.2 α-amanitin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第47页
  2.3 α-amanitin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第47-48页
  2.4 α-amanitin对小鼠血象的影响第48-49页
  2.5 α-amanitin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9页
  2.6 小鼠病理组织研究第49-55页
  2.7 小鼠超微病理研究第55页
  2.8 生物样品中α-amanitin的测定第55-57页
 3 讨论第57-64页
  3.1 α-amanitin给药后小鼠的中毒症状第58页
  3.2 α-amanitin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第58-59页
  3.3 α-amanitin对小鼠血象的影响第59页
  3.4 α-amanitin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59-61页
  3.5 α-amanitin对小鼠的超微病理研究第61-62页
  3.6 生物样品中α-amanitin的测定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三章 α-amanitin对体外培养细胞毒性试验第66-86页
 摘要第66页
 关键词第66-67页
 引言第67-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1.1 材料第68页
   1.1.1 细胞株第68页
   1.1.2 试剂第68页
   1.1.3 仪器第68页
  1.2 方法第68-69页
   1.2.1 试剂和细胞培养液配制第68页
   1.1.2 细胞培养第68页
   1.2.3 药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第68-69页
 2 结果第69-72页
  2.1 α-amanitin和CY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69-71页
  2.2 α-amanitin和CY作用时间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71-72页
 3 讨论第72-84页
  3.1 α-amanitin和CY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72-79页
  3.2 α-amanitin和CY作用时间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第79-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第四章 α-amanitin中毒小鼠基因差异表达研究第86-123页
 摘要第86页
 关键词第86-87页
 引言第87-8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8-97页
  1.1 材料第88-89页
   1.1.1 实验动物第88页
   1.1.2 试剂盒与试剂第88页
   1.1.3 主要仪器第88-89页
  1.2 方法第89-97页
   1.2.1 小鼠α-amanitin中毒试验对象建立第89页
   1.2.2 给药前后总RNA的纯化第89-91页
   1.2.3 对样品cDNA进行标记第91-95页
   1.2.4 Oligo芯片制作第95页
   1.2.5 杂交与清洗第95-96页
   1.2.6 芯片扫描第96页
   1.2.7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第96-97页
 2 结果第97-111页
  2.1 总RNA的质量分析第97-98页
  2.2 DNA荧光标记第98-99页
  2.3 芯片杂交及图像采集第99页
  2.4 数据分析第99-111页
 3 讨论第111-121页
  3.1 α-amanitin对DNA复制、转录等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1-113页
  3.2 α-amanitin对蛋白翻译、加工、转运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3页
  3.3 α-amanitin对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3页
  3.4 α-amanitin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3页
  3.5 α-amamtin对生长发育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3-115页
  3.6 α-amamtin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5-116页
  3.7 α-amamtin对免疫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6页
  3.8 α-amanitin对代谢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6-117页
  3.9 α-mnamtin对离子通道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7-118页
  3.10 α-amanitin对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基因的影响一第118页
  3.11 α-amanitin对蛋白酶基因的影响第118页
  3.12 α-amanitin对外压反应蛋白基因的影响第118-119页
  3.13 其它未知功能的差异性表达基因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小结第123-125页
文献综述第125-163页
 第一节 鹅膏菌科毒蕈及毒素第126-140页
  1 鹅膏菌科毒蕈种类第126-129页
  2 鹅膏菌毒素第129-140页
   2.1 鹅膏菌科神经精神毒素第129-131页
    2.1.1 毒蝇碱第129-130页
    2.1.2 异噁唑衍生物第130页
    2.1.3 色胺类化合物第130-131页
   2.2 原浆质毒素第131-140页
    2.2.1 鹅膏菌有毒多肽的分离和鉴定第131-132页
    2.2.2 化学结构与性质第132-135页
    2.2.3 鹅膏菌毒素毒理作用机制第135-137页
    2.2.4 机体对鹅膏菌毒素的吸收第137-138页
    2.2.5 鹅膏菌毒素中毒反应及病理学症状第138-139页
    2.2.6 治疗与拮抗第139-140页
 第二节 鹅膏菌毒素应用与展望第140-145页
  1 真核细胞mRNA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剂第140-141页
  2 基因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定位第141-142页
  3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第142-143页
  4 肿瘤和病毒的研究第143页
  5 细胞结构与功能第143-144页
  6 展望第144-145页
 第三节 毒理基因组学与基因芯片技术第145-154页
  1 毒理基因组学第145-149页
   1.1 毒理基因组学概述第146-147页
   1.2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手段第147页
   1.3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147-148页
   1.4 毒理基因组学研究意义第148-149页
  2 基因芯片技术在毒理基因组学中的应用第149-154页
   2.1 DNA芯片的基本原理第149-150页
   2.2 基因芯片的应用第150-151页
   2.3 基因芯片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第151-154页
    2.3.1 毒作用机制第151-152页
    2.3.2 混合物中各物质间的交互作用第152页
    2.3.3 剂量—反应关系第152-153页
    2.3.4 基因突变和基因多态性分析第153页
    2.3.5 将动物毒性实验外推到人第153页
    2.3.6 基因芯片技术的局限性第153-154页
  3 展望第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164-166页
声明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