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绪论 | 第1-15页 |
第一章 金圣叹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界观的多维构成 | 第15-61页 |
第一节 金圣叹生活的时代及命运悲剧 | 第15-33页 |
晚明政治变故及对文化、文人的影响 | 第15-17页 |
农村经济凋敝、城市商业兴盛 | 第17-19页 |
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的变化 | 第19-21页 |
社会经济变化对文人的影响 | 第21页 |
明清之际的哲学脉络 | 第21-23页 |
晚明浪漫文学思潮 | 第23-24页 |
文人风尚 | 第24-25页 |
金圣叹的家庭、出身概况 | 第25-29页 |
“哭庙”案始末 | 第29-31页 |
金圣叹死后遭受的待遇 | 第31-33页 |
第二节 金圣叹的佛禅思维模式 | 第33-42页 |
中国文化佛禅思维的特点 | 第34页 |
佛教思维、文学批评与直觉形象思维方式 | 第34-36页 |
金圣叹的佛禅意识 | 第36页 |
“人生如梦”观念 | 第36-37页 |
禅宗思维对美学思想的渗透 | 第37-38页 |
二元对立思想 | 第38-39页 |
文学对偶原理的运用 | 第39-42页 |
第三节 金圣叹宗教哲学观世界观的多维构成 | 第42-61页 |
中国古代的宗教意识 | 第42-43页 |
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 | 第43页 |
金圣叹的哲学思想三教融合思想 | 第43-44页 |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第44-48页 |
思想的人民性 | 第48-52页 |
思想的复杂矛盾性中国叙事传统的历史意识 | 第52-54页 |
金圣叹对稗史地位的提升 | 第54-58页 |
“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 第58-59页 |
叙事结构上对史传的突破 | 第59-61页 |
第二章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 第61-94页 |
第一节 金圣叹的作家创作论 | 第62-73页 |
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心理 | 第62-64页 |
“亲动心”说 | 第64页 |
“才子”与“文成于难” | 第64-65页 |
文学创作中的“因缘生法”论 | 第65-67页 |
“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 | 第67-69页 |
“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 | 第69-73页 |
第二节 金圣叹的文章本体论 | 第73-79页 |
金圣叹的“才子书”论 | 第73-75页 |
金圣叹“才子书”系列之一:抒情文学 | 第75-76页 |
散文、诗歌理论 | 第76-77页 |
金圣叹“才子书”系列之二:叙事文学 | 第77-79页 |
第三节 金圣叹的文学鉴赏论 | 第79-94页 |
鉴赏中的情感活动 | 第80-81页 |
“以文为戏” | 第81-82页 |
追求情节的惊险离奇 | 第82-83页 |
阅读心理期待 | 第83-84页 |
对读者鉴赏能力的要求 | 第84-85页 |
鉴赏中的审美愉悦 | 第85-88页 |
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 第88-91页 |
金圣叹鉴赏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91-94页 |
第三章 金圣叹对文学评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第94-113页 |
第一节 对文学评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 | 第94-99页 |
文学评点的基本形态 | 第94页 |
文学评点史的追溯 | 第94-96页 |
对评点传统的超越 | 第96-99页 |
第二节 金圣叹的文学观念和文体意识 | 第99-103页 |
传统文学观念 | 第99-100页 |
金圣叹的文体意识 | 第100-103页 |
第三节 对写作技巧、行文方法的揭示 | 第103-113页 |
文法的“精严” | 第103-104页 |
字有字法 | 第104-106页 |
句有句法 | 第106页 |
章有章法 | 第106-110页 |
对文本的语言修辞分析 | 第110-111页 |
反讽修辞手法 | 第111-113页 |
第四章 金圣叹的抒情文学理论 | 第113-142页 |
第一节 超越传统的诗文理论 | 第113-122页 |
诗歌批评以唐诗为主 | 第114页 |
强调诗人的“心地”“学问” | 第114-115页 |
对传统诗论中“缘情说”的继承 | 第115-118页 |
对灵感特征的描述 | 第118-120页 |
情感的外化:移情 | 第120页 |
情景交融 | 第120-121页 |
诗歌接受:审美同情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注重形式结构的诗歌分解说 | 第122-130页 |
第三节 金圣叹诗歌创作的文学精神 | 第130-137页 |
第四节 金圣叹的散文评点理论 | 第137-142页 |
第五章 金圣叹的叙事文学理论 | 第142-181页 |
第一节 文学虚构与作家的关系 | 第142-150页 |
作家文学创作动机 | 第142-145页 |
对叙述视角的把握 | 第145-148页 |
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处理 | 第148-149页 |
诗词的删除和语言的修改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典型”理论 | 第150-164页 |
典型概念 | 第151页 |
典型塑造的历史 | 第151-152页 |
金圣叹的典型说 | 第152-153页 |
人物个性特征 | 第153页 |
典型人物的塑造 | 第153-154页 |
人物性格表现的方法 | 第154-158页 |
叙事文学的语言 | 第158页 |
人物语言个性化 | 第158-159页 |
宋江形象的塑造 | 第159-164页 |
第三节 叙事情节间的结构关系 | 第164-169页 |
情节结构的节奏变化 | 第164-165页 |
《水浒》《西厢》的结构特点 | 第165-167页 |
结构的严密性 | 第167-168页 |
结构的有机整体性 | 第168-169页 |
第四节 关于“腰斩”《水浒》、《西厢》 | 第169-181页 |
《水浒传》的删改 | 第169-170页 |
楔子的设置 | 第170页 |
金批《水浒》的政治动因 | 第170-171页 |
删除后半部的原由 | 第171-173页 |
腰斩《水浒》体现的艺术观 | 第173-176页 |
《西厢》结尾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 第176-181页 |
第六章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 第181-199页 |
第一节 具有现代意味的阐释心理及批评视角 | 第181-186页 |
自娱娱人与“发愤作书” | 第181页 |
“格式塔”的建立 | 第181-183页 |
自由阐释意志 | 第183页 |
金圣叹自由意志的表现 | 第183-184页 |
金圣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对作家创作心理及“灵感”的解析 | 第186-192页 |
“心闲”的创作情境 | 第186-187页 |
“亲动心”与形象思维 | 第187-188页 |
灵感 | 第188页 |
对灵感的把握 | 第188-191页 |
灵感的产生及特征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注重对“读者精神”的呼唤 | 第192-199页 |
现代西方文论中的读者接受论 | 第192-193页 |
“金针度人” | 第193-194页 |
金圣叹文学评点中体现的现代读者精神 | 第194-195页 |
文学接受的读者中心论 | 第195-199页 |
第七章 金圣叹文学批评影响论 | 第199-210页 |
第一节 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对清代的影响 | 第199-206页 |
对清代评点体制的改变 | 第199-200页 |
对毛宗岗、张竹坡的直接影响 | 第200页 |
对其他评点家的影响 | 第200-204页 |
后人对金圣叹的评价 | 第204-206页 |
第二节 金圣叹文学批评研究在国外 | 第206-210页 |
金圣叹对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 第206-208页 |
欧美金圣叹《水浒传》出版及研究概况 | 第208-210页 |
结束语 金圣叹留给后人的启示 | 第210-216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16-220页 |
金圣叹研究论文总目(截止于2003年) | 第220-244页 |
后记 | 第24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