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第一节 “人口较少民族”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概念的演变 | 第15页 |
二、 概念的涵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第16-17页 |
二、 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 第17页 |
三、 后发展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扶持政策的内容与实施成效 | 第19-22页 |
第一节 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一、 确定扶持对象和范围 | 第19页 |
二、设定了发展目标 | 第19页 |
三、明确扶持发展的主要任务 | 第19-20页 |
四、 落实部门责任 | 第20页 |
第二节 政策实施的总体成效 | 第20-22页 |
一、 规划设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 第20页 |
二、 聚居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 第20-21页 |
三、 聚居区群众收入大幅提升 | 第21页 |
四、 聚居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个案研究:扶持毛南族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 第22-35页 |
第一节 选择广西毛南族作为个案的原因 | 第22-23页 |
一、 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代表 | 第22页 |
二、 非沿海非沿边民族的代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政策实施前广西毛南族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一、 人口分布情况 | 第23页 |
二、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第三节 扶持广西毛南族的主要政策措施 | 第26-31页 |
一、 制定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 | 第26页 |
二、 成立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机构 | 第26-27页 |
三、 加强扶持工作试点村的建设 | 第27-28页 |
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28-30页 |
五、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培训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毛南族扶持措施的实施成效 | 第31-35页 |
一、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明显 | 第31-32页 |
二、 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 第32-33页 |
三、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 第33-34页 |
四、 社会事业进步明显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政策及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第一节 人口较少民族内部产生新的不平衡 | 第35页 |
第二节 其他民族产生某种程度的排斥心理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平衡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政策实施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 第37-38页 |
第五节 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深入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基本理路 | 第39-45页 |
第一节 适当调整政策扶持范围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构建多主体参与帮扶的合作机制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工作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 第42-43页 |
第五节 探索将潜在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的途径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