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述 | 第1-14页 |
1.1 垃圾邮件带来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8-9页 |
1.2 垃圾邮件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1.2.1 垃圾邮件的数学描述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反垃圾邮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第12-14页 |
2 电子邮件协议分析 | 第14-29页 |
2.1 TCP/IP的四层模型 | 第14-15页 |
2.2 电子邮件传输原理 | 第15-16页 |
2.3 RFC822电子邮件格式 | 第16-17页 |
2.4 几个重要的信头字段的分析 | 第17-24页 |
2.4.1 Received字段 | 第17-21页 |
2.4.2 Message-ID字段 | 第21页 |
2.4.3 发信方字段 | 第21-22页 |
2.4.4 收件人字段 | 第22-23页 |
2.4.5 X-Mailer字段 | 第23页 |
2.4.6 Subject字段 | 第23-24页 |
2.5 MIME | 第24-25页 |
2.6 SMTP协议 | 第25-26页 |
2.7 POP3协议 | 第26-29页 |
3 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研究 | 第29-33页 |
3.1 黑/白名单技术 | 第29-30页 |
3.2 内容过滤技术 | 第30页 |
3.3 SMTP认证技术 | 第30-32页 |
3.4 对垃圾邮件过滤技术的小结 | 第32-33页 |
4 垃圾邮件的数学描述 | 第33-44页 |
4.1 数学描述的基础 | 第33-39页 |
4.1.1 垃圾邮件的发送机制 | 第33-34页 |
4.1.2 垃圾邮件的处理观点——“杂物论” | 第34页 |
4.1.3 垃圾邮件的特征 | 第34-37页 |
4.1.4 规则表达式 | 第37-38页 |
4.1.5 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 | 第38-39页 |
4.2 垃圾邮件的定义和分类 | 第39-42页 |
4.3 数学描述 | 第42-44页 |
4.3.1 信头 | 第42-43页 |
4.3.2 信件主题和正文或信件附件 | 第43-44页 |
5 基于多规则的反垃圾邮件系统的实现 | 第44-61页 |
5.1 POP3数据还原判断模块 | 第44-47页 |
5.2 信头分析模块 | 第47-50页 |
5.3 垃圾邮件判断模块 | 第50-58页 |
5.4 反垃圾邮件系统的辅助系统——动态黑名单系统 | 第58-60页 |
5.4.1 动态黑名单系统的服务器端程序 | 第58-59页 |
5.4.2 动态黑名单系统的客户端程序 | 第59-60页 |
5.5 测试及结果 | 第60-61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申明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68页 |
附件1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及成果 | 第67-68页 |
附件2 动态名单系统的客户端界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