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6页 |
第一章 孟子人格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战国的士文化 | 第6-15页 |
一、 战国士阶层的兴起与境遇 | 第6-11页 |
二、 尊士、养士之风的极至--齐之稷下 | 第11-12页 |
三、 孟子二游于稷下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孟子人格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 第15-22页 |
一、 孔子“性近习远”的思想 | 第15-16页 |
二、 孟子从人之“四心”推知人性善 | 第16-18页 |
三、 孟子对反性善论的驳斥 | 第18-22页 |
第三章 孟子的人格美学思想 | 第22-29页 |
一、 孟子之前人们对“美”与“善”的认识 | 第22-25页 |
二、 孟子的人格美学思想 | 第25-29页 |
第四章 孟子的人格美学对其散文的影响 | 第29-41页 |
一、 诸子散文的文学美质 | 第29-32页 |
二、 孟子散文的磅礴之气 | 第32-37页 |
三、 关于“文气”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