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起点 | 第12-13页 |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 第2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基本理论 | 第15-44页 |
| 2.1 金融发展的早期理论 | 第15-18页 |
| 2.2 金融抑制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 第18-22页 |
| 2.3 金融深化的特征、效应及其政策主张 | 第22-24页 |
| 2.4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模型及其对传统货币理论的修正 | 第24-30页 |
| 2.5 金融深化论的深入研究 | 第30-44页 |
| 第3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 | 第44-64页 |
| 3.1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的发展 | 第44-51页 |
| 3.2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实证研究 | 第51-56页 |
| 3.3 对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的批评 | 第56-57页 |
| 3.4 金融约束论 | 第57-64页 |
| 第4章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 | 第64-95页 |
| 4.1 亚洲国家金融深化的内容、方式及效果 | 第64-71页 |
| 4.2 亚洲金融风暴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检讨 | 第71-76页 |
| 4.3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实质分析 | 第76-90页 |
| 4.4 金融风暴后亚洲各国经济和金融恢复状况以及亚洲金融改革的整体评价 | 第90-95页 |
| 第5章 我国金融深化历程和现状 | 第95-127页 |
| 5.1 经济改革前的金融抑制和20余年的金融深化改革 | 第95-104页 |
| 5.2 现阶段我国金融抑制状况分析 | 第104-109页 |
| 5.3 金融抑制的直接后果 | 第109-112页 |
| 5.4 我国金融控制的正效应 | 第112-116页 |
| 5.5 金融抑制政策的负效应 | 第116-127页 |
| 第6章 金融深化的度量 | 第127-157页 |
| 6.1 传统金融深化度量指标 | 第127-130页 |
| 6.2 我国金融深化程度的传统指标度量 | 第130-136页 |
| 6.3 金融深化度量的新视角以及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136-147页 |
| 6.4 金融深化的度量 | 第147-157页 |
| 第7章 我国金融活动作用机理——抑制机理的深入分析 | 第157-193页 |
| 7.1 我国信贷资金的租金化及其形成机理 | 第157-167页 |
| 7.2 我国国有银行的科层组织体系与资金配置机理 | 第167-170页 |
| 7.3 国有银行经理人行为特征与资源配置机理 | 第170-181页 |
| 7.4 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 第181-188页 |
| 7.5 我国资金配置的作用机理综述 | 第188-193页 |
| 第8章 我国金融深化权变变量分析 | 第193-225页 |
| 8.1 金融业固有的脆弱性 | 第193-198页 |
| 8.2 金融效率与金融脆弱性 | 第198-205页 |
| 8.3 我国的金融环境现状 | 第205-214页 |
| 8.4 我国金融环境的渐进发展和作用机制的变化 | 第214-225页 |
| 第9章 我国金融深化的途径和方式 | 第225-266页 |
| 9.1 金融深化的重要前提—消除银行不良资产 | 第225-231页 |
| 9.2 金融深化的重要条件—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 第231-234页 |
| 9.3 金融深化的关键--金融产权变革 | 第234-241页 |
| 9.4 建立高效的治理结构—金融深化的阶段性目标 | 第241-250页 |
| 9.5 实施非公有制企业战略,进行增量优化 | 第250-258页 |
| 9.6 试行主营银行制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 | 第258-266页 |
| 第10章 全文总结 | 第266-267页 |
| 10.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266页 |
| 10.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66-2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7-27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274-275页 |
| 后记 | 第275-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