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语理论与中学英语教学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9-12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三、 资料收集 | 第10页 |
| 四、 论文组织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理论简述 | 第12-24页 |
| 一、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2-13页 |
| 1 对比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2页 |
| 2 对比分析理论的局限性 | 第12-13页 |
| 二、 错误分析理论 | 第13-17页 |
| 1 错误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3-16页 |
| 2 错误分析理论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 三、 过渡语理论 | 第17-22页 |
| 1 过渡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7-18页 |
| 2 过渡语概念 | 第18-19页 |
| 3 过渡语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 (1) 语言学基础 | 第19页 |
| (2) 心理学基础 | 第19页 |
| 4 过渡语的建构过程 | 第19-21页 |
| (1) 人类的语言心理机制 | 第19-20页 |
| (2) 过渡语建构的认知过程 | 第20-21页 |
| 5 过渡语的特征 | 第21-22页 |
| 四、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过渡语理论的关系 | 第22-23页 |
| 五、 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和过渡语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过渡语理论与外语学习 | 第24-27页 |
| 一、 外语学习的阶段性 | 第24页 |
| 二、 语言错误的积极意义 | 第24-27页 |
| 第四章 语言习得机制 | 第27-36页 |
| 一、 母语习得理论及母语习得顺序 | 第27-30页 |
| 二、 二语习得理论及二语习得顺序 | 第30-32页 |
| 三、 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比较 | 第32-33页 |
| 四、 过渡语习得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中国学生的过渡语语料及分析 | 第36-72页 |
| 一、 日常教学中的过渡语 | 第36-41页 |
| 二、 过渡语分析策略 | 第41-42页 |
| 三、 小学组 | 第42-47页 |
| 1 统计分析 | 第42-4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 四、 初一组 | 第47-53页 |
| 1 研究设计 | 第47页 |
| 2 统计数据 | 第47-49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 五、 初二组 | 第53-59页 |
| 1 统计数据 | 第53-5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8页 |
| 3 初一、初二两组比较 | 第58-59页 |
| 六、 高一组 | 第59-62页 |
| 1 统计数据 | 第59-6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1-62页 |
| 七、 高二组 | 第62-66页 |
| 1 统计数据 | 第62-6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 3 高一、高二两组比较 | 第65-66页 |
| 八、 大学组 | 第66-69页 |
| 九、 小结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过渡语理论的教学启示 | 第72-75页 |
| 一、 词语层面过渡语的成因及纠正 | 第72-73页 |
| 二、 语法层面过渡语的成因及纠正 | 第73-74页 |
| 三、 过渡语理论与英语教材编写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