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7页 |
1.1 鼻咽癌早期诊断和定位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鼻咽癌的主要临床诊断方法 | 第15-16页 |
1.3 光活检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光活检的机理和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1.3.2 光活检的优点 | 第18页 |
1.3.3 光活检的实用技术 | 第18-19页 |
1.3.4 光活检的发展前景 | 第19-20页 |
1.4 药物荧光成像法诊断和定位早期鼻咽癌 | 第20-22页 |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光动力学疗法新型光敏剂的光谱和光漂白特性研究 | 第27-45页 |
2.1 光动力学疗法新型光敏剂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2 第二代新型光敏剂 | 第28-29页 |
2.2.1 二磺基二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锌 | 第28-29页 |
2.2.2 癌光啉 | 第29页 |
2.2.3 血啉甲醚 | 第29页 |
2.3 第二代新型光敏剂的光谱特性研究 | 第29-35页 |
2.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页 |
2.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0-35页 |
2.4 血啉甲醚的荧光寿命 | 第35-39页 |
2.4.1 荧光寿命 | 第35-36页 |
2.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2.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7-39页 |
2.5 血啉甲醚的光漂白特性研究 | 第39-42页 |
2.5.1 光敏剂的光漂白特性 | 第39-40页 |
2.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2.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鼻咽组织光学性质的测量技术与方法 | 第45-63页 |
3.1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测量的技术与方法 | 第45-47页 |
3.2 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模型 | 第47-50页 |
3.2.1 Kubelka-Munk理论 | 第47-49页 |
3.2.2 Inverse Adding-Doubling方法 | 第49-50页 |
3.3 测量生物组织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双积分球技术 | 第50-52页 |
3.4 猪鼻咽组织光学特性参数测量的单积分球技术 | 第52-58页 |
3.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3.4.2 鼻咽组织全衰减系数的测量装置 | 第55-56页 |
3.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6-58页 |
3.5 猪鼻咽组织中光分布的Monte Carlo模拟 | 第58-60页 |
3.5.1 初始条件 | 第58页 |
3.5.2 模拟结果和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四章 鼻咽组织的光热特性研究 | 第63-76页 |
4.1 激光辐照鼻咽组织温度分布的测量 | 第63-68页 |
4.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3-65页 |
4.1.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5-67页 |
4.1.3 实验结论 | 第67-68页 |
4.2 猪鼻咽组织的传热方程及简化 | 第68-70页 |
4.2.1 鼻咽组织温度分布的一维解析解 | 第68-70页 |
4.2.2 连续激光辐照鼻咽组织的温升方程 | 第70页 |
4.2.3 激光停止照射后鼻咽组织的温升方程 | 第70页 |
4.3 模拟结果和讨论 | 第70-74页 |
4.3.1 激光辐照鼻咽组织的温度分布 | 第71-73页 |
4.3.2 激光停止辐照后组织的温度分布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早期鼻咽癌光活检系统的光学总体设计 | 第76-87页 |
5.1 早期鼻咽癌光活检系统的光学总体设计 | 第76-77页 |
5.2 激光束与光纤耦合的光学参数 | 第77-81页 |
5.2.1 激光与光纤耦合技术 | 第77-78页 |
5.2.2 导光纤维 | 第78-79页 |
5.2.3 变换透镜的光学参数 | 第79-81页 |
5.3 光纤出射光束与鼻咽镜传光束耦合 | 第81-82页 |
5.4 鼻咽癌光活检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 第82-86页 |
5.4.1 转换透镜的初始条件 | 第83-84页 |
5.4.2 转换透镜光学结构参数 | 第84-85页 |
5.4.3 像差分析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第六章 鼻咽癌荧光图像的伪彩色增强处理技术 | 第87-95页 |
6.1 CA6300图像板卡的工作原理 | 第87-88页 |
6.2 查找表函数和查找表中的数据结构 | 第88-90页 |
6.2.1 查找表函数 | 第88-89页 |
6.2.2 查找表中的数据结构 | 第89-90页 |
6.3 图像伪彩色处理的变换技术 | 第90-91页 |
6.4 实现荧光图像伪彩色的变换过程 | 第91-92页 |
6.5 自设定灰度阈值的伪彩色处理方法 | 第92-93页 |
6.6 荧光图像处理结果和讨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第七章 鼻咽癌光活检样机的性能测试 | 第95-102页 |
7.1 鼻咽癌药物荧光图像的衬比度 | 第95-99页 |
7.1.1 鼻咽癌药物荧光图像的亮度 | 第95-96页 |
7.1.2 鼻咽癌光活检系统的噪声来源 | 第96-99页 |
7.2 鼻咽癌光活检系统的信号处理 | 第99页 |
7.3 鼻咽癌光活检样机的性能测试 | 第99-101页 |
7.4 样机临床应用展望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15页 |
附表A 第一近轴光光路计算 | 第104-105页 |
附表B 入射光瞳位置与大小计算 | 第105-106页 |
附表C h/h_m=0.3带光光路计算 | 第106-107页 |
附表D h/h_m=0.5带光光路计算 | 第107-108页 |
附表E h/h_m=0.707带光光路计算 | 第108-109页 |
附表F h/h_m=1带光光路计算 | 第109-110页 |
附录A 荧光图像伪彩色实时处理的程序清单 | 第110-112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4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14页 |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和负责的科研项目 | 第114页 |
附录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奖励情况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