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旁观者知识观视野中的接受学习 | 第9-56页 |
第一章 旁观者知识观的肇始 | 第10-24页 |
一、 人对“本质”的静观 | 第10-15页 |
(一) 前苏格拉底时代对“本质”的叩问与弃绝 | 第10-11页 |
(二) 苏格拉底等人对“本质”的重新追求 | 第11-14页 |
(三) 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及其迷失 | 第14-15页 |
二、 知识对日常生活的放逐 | 第15-21页 |
(一) 远离公共生活的苏格拉底 | 第16-17页 |
(二) 崇尚理性而反对诗人的柏拉图 | 第17-20页 |
(三)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知识对情感的再次过滤 | 第20-21页 |
三、 知识与行动分立:理智的沉思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旁观者知识观的流行 | 第24-32页 |
一、 与个人无关的机械决定论 | 第24-30页 |
(一) “简单规则”作为另一种“本质” | 第24-28页 |
(二) 旁观“简单规则”的后果 | 第28-30页 |
二、 为机械决定论留下地盘的二元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旁观者知识观中的“接受学习” | 第32-56页 |
一、 古希腊自由教育中的“接受学习” | 第32-37页 |
(一) “发展理性”:对先在本质的接受 | 第32-35页 |
(二) 指向“发展理性”的自由艺术课程 | 第35-37页 |
二、 近代教育中对科学知识的“接受” | 第37-46页 |
(一) 课程内容对“接受学习”的支持 | 第37-40页 |
(二) 课程编制中的目标模式对“接受学习”的锁定 | 第40-42页 |
(三) 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遗忘 | 第42-46页 |
三、 现代教育中的接受与发现:殊途同归 | 第46-56页 |
(一) “发现学习”中的接受性质 | 第47-49页 |
(二)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悖论 | 第49-52页 |
(三)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共识” | 第52-56页 |
第二部分 参与者知识观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 第56-89页 |
第四章 参与者知识观的意见 | 第58-65页 |
一、 “先在本质”的幻灭 | 第58-60页 |
二、 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知识图景 | 第60-62页 |
三、 从“静观”转向“对话” | 第62-65页 |
第五章 走向“研究性学习” | 第65-89页 |
一、 不确定中的“确定性寻求” | 第65-71页 |
(一) 在“变化”中求知 | 第65-67页 |
(二) 面向复杂本身 | 第67-69页 |
(三) 参与知识建构 | 第69-71页 |
二、 确定性寻求中超越“细节教育” | 第71-80页 |
(一) 知识的“隐性之维” | 第72-76页 |
(二) 附带知觉:隐性知识的运作方式 | 第76-79页 |
(三) 知识的不可教性 | 第79-80页 |
三、 确定性寻求中“热情求知” | 第80-85页 |
(一) “求知兴趣” | 第81-83页 |
(二) “求知信仰” | 第83-85页 |
四、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转变 | 第85-89页 |
结语 | 第89-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后记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