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 量表制作的临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1-16页 |
| 设计方案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与地点 | 第11页 |
|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测量指标与方法 | 第12-13页 |
| 样本含量的估算 | 第13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3-15页 |
| 研究流程示意图 | 第15-16页 |
| 结果 | 第16-44页 |
| 一、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第18-25页 |
| 统计结果 | 第18-23页 |
| 一般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二、 功能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检验 | 第25-30页 |
| 统计结果 | 第25-26页 |
| 结构效度 | 第25-26页 |
| 内在信度 | 第26页 |
| 再测信度 | 第26页 |
|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三、 中医证候指标的筛选 | 第30-37页 |
| 统计学结果 | 第30-35页 |
| 频率分布 | 第30-31页 |
| 条目反应度 | 第31-32页 |
| 因子分析 | 第32-35页 |
| 内部一致性分析 | 第35-36页 |
| 结果分析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四、 TCM量表与功能量表的关系 | 第37-44页 |
| 统计结果 | 第37-42页 |
| 合并量表结构效度 | 第37页 |
| 修改后量表心理测量学检验 | 第37-42页 |
| 结果分析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讨论 | 第44-48页 |
| 一、 中医疗效评价量表的方法学探讨 | 第44-46页 |
| 量表制作的理论基础 | 第44页 |
| 量表制作的特殊性 | 第44-45页 |
| 量表制作的方法学探讨 | 第45-46页 |
| 量表制作的意义 | 第46页 |
| 二、 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 第46-48页 |
| 确定权重系数 | 第46页 |
| 反应度的测量 | 第46-47页 |
| 研究中医证候指标的特异性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1: DHI量表的功能状态维度和心理功能维度 | 第52页 |
| 附录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维度” | 第52-53页 |
| 附录3: 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量表 | 第53-54页 |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 第54-60页 |
| 附录5: 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价研究现状概述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