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一. 引言 | 第6-8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8-11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11-22页 |
1. 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 | 第11-16页 |
1.1 不同芽的形态结构 | 第11-13页 |
1.2 不同芽的解剖结构 | 第13-16页 |
2. 不同芽的组织培养 | 第16-21页 |
2.1 不同消毒方法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 不同培养基对地下芽组培苗发育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不同性质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组培苗发育情况 | 第18-19页 |
2.4 低温处理对地下芽发育的影响 | 第19-20页 |
2.5 赤霉素对地下芽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3.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21-22页 |
四. 分析与讨论 | 第22-29页 |
1 形态解剖结构观测研究 | 第22-25页 |
2 不同形态结构与组培苗发育 | 第25页 |
3 赤霉素、低温以及不同芽与组培苗发育 | 第25-26页 |
4. 培养基与组培苗发育 | 第26页 |
5.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6-28页 |
6. 紫斑牡丹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 第28页 |
7. 紫斑牡丹分生组织的特点 | 第28-29页 |
五.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图版 | 第33-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