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2 柑橘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品种及外植体 | 第12页 |
·外源目的基因 | 第12-15页 |
·报告标记基因和选择基因 | 第12-13页 |
·柑橘品质及性状相关的外源基因 | 第13页 |
·柑橘早花基因 | 第13页 |
·高柑橘抗逆性的基因 | 第13-14页 |
·其他基因 | 第14页 |
·柑橘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 第14页 |
·抗病基因工程在柑橘上的应用 | 第14-15页 |
·转化方法 | 第15-17页 |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 | 第15-17页 |
·基因型 | 第16页 |
·外植体 | 第16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16页 |
·转化过程 | 第16-17页 |
3 功能基因介绍 | 第17-18页 |
·几丁质酶基因 | 第17页 |
·pthA-NLS基因 | 第17-18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thA-NL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糖橙获得抗病新种质的研究 | 第1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材料 | 第20页 |
·pthA-NL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20-21页 |
·核定位信号(NLS)序列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20-21页 |
·pthA-NLS转化农杆菌 | 第21页 |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制备 | 第21页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21页 |
·pthA-NLS对甜橙的遗传转化 | 第21-23页 |
·受体材料的获得 | 第21-22页 |
·对照材料芽的诱导 | 第22页 |
·外植体转化处理 | 第22页 |
·抗性芽的诱导 | 第22页 |
·不定芽茎尖嫁接成苗 | 第22-23页 |
·室二次嫁接 | 第23页 |
·转pthA-NLS基因糖橙的PCR鉴定 | 第23-2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转化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24页 |
·转pthA-NLS基因糖橙外源基因RT-PCR表达分析 | 第24-25页 |
·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RT-PCR反应 | 第25页 |
·转pthA-NLS基因糖橙外源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25-28页 |
·总DNA提取 | 第25页 |
·探针的制备 | 第25-26页 |
·总DNA的限制酶消化 | 第26页 |
·转膜 | 第26页 |
·紫外交联 | 第26页 |
·预杂交和杂交 | 第26页 |
·沈膜 | 第26-27页 |
·显影 | 第27-28页 |
·转基因植株抗性试验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NLS序列的克隆 | 第28页 |
·NLS序列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29页 |
·pthA-NLS对糖橙的遗传转化结果 | 第29-30页 |
·转pthA-NLS基因糖橙外源基因pthA-NLS表达分析 | 第30页 |
·总RNA提取 | 第30页 |
·外源基因pthA-NLS表达分析 | 第30页 |
·转pthA-NLS糖橙外源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30-31页 |
·转PBI-NLS植株抗性试验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椪柑实生态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chit42基因的研究 | 第3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实生苗上胚轴材料的获得 | 第34页 |
·主要的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34-35页 |
·农杆菌菌株与质粒 | 第35页 |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35页 |
·农杆菌的活化和工程菌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桠柑节间茎段诱导不定芽再生 | 第36页 |
·抗生素浓度筛选 | 第36页 |
·外植体的转化 | 第36页 |
·抗性芽的嫁接 | 第36页 |
·PCR检测 | 第36-38页 |
·椪柑植株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基因组DNA提取步骤 | 第37页 |
·PCR分子检测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椪柑不定芽的诱导 | 第38页 |
·BA和NAA对不定芽的影响 | 第38-39页 |
·抗生素浓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PCR检测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椪柑成年态节间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Chit42基因的研究 | 第42-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成年态材料的获得 | 第42页 |
·主要的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农杆菌菌株与质粒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5页 |
·成年态节间茎段消毒方法 | 第43-44页 |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成年态椪柑节间茎段再生培养条件 | 第44页 |
·成年态椪柑节间茎段转化 | 第44页 |
·不定芽再生成苗 | 第44-45页 |
·抗性植株PCR检测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不同消毒方法的灭菌效果 | 第45-46页 |
·不同激素浓度和配比对节间茎段再生的影响 | 第46-47页 |
·成年态接穗大小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第47页 |
·PCR分子检测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