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公务员录用的概念 | 第12页 |
·国内学者对公务员考录的研究角度 | 第12-14页 |
·国内学者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研究层面 | 第14-15页 |
·公务员主管主体行为的可诉性 | 第15页 |
·国内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页 |
·国外有关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20页 |
第2章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概述 | 第20-26页 |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2页 |
·考试录用制度的起源 | 第20页 |
·我国近代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探索 | 第20页 |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发展 | 第20-22页 |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公务员考录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定义 | 第22页 |
·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原则 | 第22-23页 |
·公务员考录制度所蕴含的理念 | 第23-24页 |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新课题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法规体系的现状及不完善之处 | 第26-28页 |
·公务员管理基本法 | 第26-27页 |
·公务员管理单项法规 | 第27页 |
·地方实施细则和办法 | 第27-28页 |
·法规制度不健全 | 第28页 |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没有独立的考试录用主管部门 | 第28-29页 |
·考试录用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29页 |
·公务员考试资格的限制不平等 | 第29-30页 |
·公务员考试资格条件设置原因及普遍性 | 第29页 |
·过分强调身份和户籍 | 第29-30页 |
·过渡强调学历和文凭 | 第30页 |
·公务员招录信息公布不充分 | 第30-32页 |
第4章 国外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8页 |
·国外主要国家文官考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2-34页 |
·美国文官考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2页 |
·英国文官考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2-33页 |
·法国文官考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3页 |
·日本文官考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3-34页 |
·国外主要国家文官考录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 第34-36页 |
·国外主要国家文官考录制度的内容 | 第34-35页 |
·国外主要国家文官考录制度的特点 | 第35-36页 |
·国外公务员考录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结合国情,有选择借鉴国外经验 | 第36-37页 |
·考试录用立法化 | 第37页 |
·考试录用公开化 | 第37页 |
·考试录用人员层次化 | 第37-38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8-48页 |
·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立法 | 第38-39页 |
·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法律规范体系 | 第38-39页 |
·建立分级分类的公务员考录体系 | 第39页 |
·科学设置公务员的报考条件,实现考录机会平等化 | 第39-40页 |
·科学设置报考人员的学历限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 第40页 |
·取消报考人员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不同出身和身份的机会平等 | 第40页 |
·加大宣传力度,实现考录信息公开化 | 第40-41页 |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招考情况 | 第41页 |
·对报考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连续宣传 | 第41页 |
·建立独立的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机构 | 第41-42页 |
·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监督保障机制 | 第42-44页 |
·行政监督 | 第42-43页 |
·社会监督 | 第43-44页 |
·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司法救济 | 第44-48页 |
·考录主管主体行为的可诉性 | 第44-45页 |
·司法救济的实体法依据 | 第45-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