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1 导论 | 第15-31页 |
·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缘起 | 第15-17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国内外关于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政治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 | 第19-20页 |
·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 | 第20-22页 |
·政治制度化及其标准 | 第22-24页 |
·政治发展理论的变化 | 第24-25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25-26页 |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研究路径、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与思想渊源 | 第31-52页 |
·亨廷顿的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简介 | 第31-37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37-42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前期:政治稳定 | 第38-40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后期:政治民主 | 第40-42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渊源 | 第42-52页 |
·对亚里士多德等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继承 | 第42-45页 |
·对派伊、李普塞特等学者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 第45-52页 |
3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 第52-62页 |
·政治发展的定义 | 第52-54页 |
·政治发展的目标 | 第54-59页 |
·政治稳定 | 第54-55页 |
·政治民主 | 第55-57页 |
·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 | 第57-59页 |
·政治发展理论的主题: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 第59-62页 |
4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发展与稳定的失衡 | 第62-77页 |
·传统社会和传统政治体制 | 第62-63页 |
·现代化:传统政治体制变迁的背景 | 第63-65页 |
·传统政治体制的变迁 | 第65-66页 |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发展与稳定的失衡 | 第66-75页 |
·表现之一:政治动乱 | 第67-68页 |
·表现之二:腐化问题 | 第68-70页 |
·政治衰朽的表现之三:普力夺政体 | 第70-72页 |
·“难以抉择”的政治参与模式 | 第72-75页 |
·走出“发展与稳定失衡”的困境 | 第75-77页 |
5 政治制度化: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核心 | 第77-97页 |
·政治制度化的衡量指标 | 第78-81页 |
·适应性 | 第78-79页 |
·复杂性 | 第79-80页 |
·自主性 | 第80页 |
·内聚力 | 第80-81页 |
·政治制度的内容:结构与道德 | 第81页 |
·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核心 | 第81-84页 |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核心 | 第82页 |
·政治制度化增强政治体系容纳政治参与的能力 | 第82-83页 |
·政治制度化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核心 | 第83页 |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之间关系的核心 | 第83-84页 |
·强大的政府: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制度前提 | 第84-86页 |
·强大政府的必要性 | 第84-85页 |
·强大的政府保障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 第85-86页 |
·改革: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动力机制 | 第86-90页 |
·改革的两种战略:费边主义与闪电战 | 第87-88页 |
·改革: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动力 | 第88-90页 |
·国家建构: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整合机制 | 第90-97页 |
·国家建构理论概述 | 第90-91页 |
·国家建构:发展与稳定平衡的整合机制 | 第91-97页 |
·国家建构的过程分析 | 第92-93页 |
·国家建构的建构基础分析 | 第93-97页 |
6 政党:发展与稳定平衡的组织保障 | 第97-107页 |
·政党制度的产生和类别 | 第97-98页 |
·政党发展的过程 | 第98-101页 |
·宗派期 | 第99页 |
·两极化阶段 | 第99-100页 |
·扩展阶段 | 第100页 |
·制度化阶段 | 第100-101页 |
·政党制度的适应性 | 第101-102页 |
·政党是平衡发展与稳定的组织保障 | 第102-107页 |
·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重要组织保障 | 第103-104页 |
·政党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 第104-105页 |
·政党是发展与稳定平衡的组织保障 | 第105-107页 |
7 公民有序参与下的民主转型:发展与稳定平衡的实现 | 第107-122页 |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化的动力 | 第107-108页 |
·民主化的路线图 | 第108-111页 |
·民主化的政权前提:威权国家 | 第111-112页 |
·公民参与和精英领导下的民主过程:变革、置换和移转 | 第112-116页 |
·变革过程 | 第112-113页 |
·置换过程 | 第113-114页 |
·移转过程 | 第114-116页 |
·民主制度的巩固 | 第116-119页 |
·稳定的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稳定的动态平衡 | 第119-122页 |
8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 | 第122-138页 |
·亨廷顿在中国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亨廷顿与“新权威主义” | 第124-132页 |
·新权威主义的主要观点 | 第124-126页 |
·新权威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 第126-127页 |
·对“新权威主义”的批评及其不被接受的原因 | 第127-128页 |
·亨廷顿论新权威主义 | 第128-131页 |
·新权威主义争论的反思 | 第131-132页 |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 第132-138页 |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 第133-134页 |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 | 第134-138页 |
9 结语 | 第138-157页 |
·亨廷顿在政治发展理论中的地位 | 第138-141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与连贯性 | 第141-150页 |
·政治发展理论的核心——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 第142-144页 |
·政治发展理论的连贯性 | 第144-150页 |
·人性论基础:性恶论 | 第145-147页 |
·意识形态基础:情境的保守主义 | 第147-148页 |
·价值关怀:美国国家利益 | 第148-149页 |
·推崇军队和军事实力 | 第149-150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150-156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贡献 | 第151-153页 |
·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 第153-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附录: 亨廷顿的著作文章 | 第168-173页 |
作者简历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