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言 | 第9-14页 |
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3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12页 |
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1章 转让定价的一般理论 | 第14-2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关联企业 | 第14-15页 |
·转让定价 | 第15-17页 |
·转让定价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基本分类 | 第17-18页 |
·转让定价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7页 |
·转让定价的基本分类 | 第17-18页 |
·转让定价合法性的认定标准 | 第18-21页 |
·正常交易原则是转让定价合法性的认定标准 | 第18-19页 |
·转让定价与正常交易原则关系 | 第19-21页 |
第2章 转让定价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第21-28页 |
·国际上的转让定价法律制度 | 第21-24页 |
·OECD 的转让定价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美国的转让定价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其他国家的转让定价法律制度 | 第23-24页 |
·各国转让定价法律制度的比较 | 第24-25页 |
·相同之处 | 第24页 |
·不同之处 | 第24-25页 |
·国际上转让定价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8页 |
·制定转让定价法 | 第25页 |
·转让定价情况的申报义务和要求 | 第25-26页 |
·争议的解决机制 | 第26页 |
·规定转让定价的处罚 | 第26-28页 |
第3章 两税合并前后转让定价行为的差异分析 | 第28-35页 |
·两税合并前利用转让定价行为避税 | 第28-29页 |
·两税合并前企业所得税法 | 第28页 |
·两税合并前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行为 | 第28-29页 |
·两税合并后利用转让定价行为避税 | 第29-31页 |
·两税合并后企业所得税法 | 第29-30页 |
·两税合并后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行为 | 第30-31页 |
·两税合并前后转让定价的差异分析 | 第31-35页 |
·内资企业选择出口型产业 | 第32页 |
·内资企业选择在国内设立总公司 | 第32-33页 |
·内外资企业减少收入总额转让定价 | 第33页 |
·内外资企业投资方向转向 | 第33-35页 |
第4章 两税合并后转让定价法律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42页 |
·非正常交易的转让定价损害税收的基本原则 | 第35-37页 |
·触犯税收法定原则和实质课税原则 | 第35-36页 |
·触犯税收的公共产品原则和税收的公平原则 | 第36-37页 |
·转让定价规范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实体角度 | 第38-40页 |
·程序角度 | 第40-42页 |
第5章 两税合并后转让定价问题的法律对策 | 第42-50页 |
·从实体角度看我国转让定价法律规范 | 第42-45页 |
·提高立法层次和采用合理的立法模式 | 第42-43页 |
·完善转让定价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 | 第43页 |
·量化非有形财产的转让 | 第43-44页 |
·完善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 第44页 |
·明确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处罚额 | 第44-45页 |
·制定预约定价安排制度 | 第45页 |
·从程序角度看我国转让定价法律规范 | 第45-50页 |
·完善相关程序 | 第45-46页 |
·明确举证责任 | 第46-47页 |
·调整审计调查时限和完善追溯时限 | 第47页 |
·完善关联企业和非关联企业就转让定价而产生争议的权利救济途径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