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刘绶松学术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6页
导言第6-10页
第一章 以《文心雕龙》为中心的研究中凸显的文学观念第10-16页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的文学史建构方式第16-37页
   ·叙述视角: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胜利第17-20页
   ·叙述方式: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模式第20-33页
     ·“阶级论”和“政治标签”第21-23页
     ·政治的学术化和学术的政治化第23-33页
   ·叙述方式的价值和局限第33-37页
第三章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的文学史观第37-56页
   ·刘缓松的文学史观第37-39页
   ·特殊政治气候下形成的文学史观第39-53页
     ·文学史观渊源探索第39-44页
     ·“左”倾氛围中形成的新文学史观第44-48页
     ·政治化写作状态中文学史观的调整第48-51页
     ·“苏联模式”的影响第51-53页
   ·刘缓松文学史观的价值与局限第53-56页
第四章 《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的批评标准第56-68页
   ·人民性:文学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第56-61页
   ·民族性:对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推崇第61-65页
   ·党性:阶级观念的升华第65-68页
结语第68-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附录第73-74页
后记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现当代散文本质特征论
下一篇:记录我们的命运--《南方人物周刊》之“封面人物”的叙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