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与GIS技术的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研究
| 提要 | 第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第7页 |
| ·黑土定义 | 第7-9页 |
| ·黑土的中心概念 | 第7-8页 |
| ·黑土的边界定义 | 第8-9页 |
| ·黑土退化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 ·三大黑土区土壤退化现状 | 第9-10页 |
| ·黑土退化的表现形式 | 第10-11页 |
| ·黑土退化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7页 |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 第19-27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 ·松辽平原概况 | 第19-20页 |
| ·松辽平原黑土区概况 | 第20-21页 |
| ·数据源 | 第21-27页 |
| ·数据源选定 | 第21-24页 |
| ·遥感数据时相与波段组合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松辽平原黑土遥感监测 | 第27-47页 |
| ·技术流程 | 第27-28页 |
| ·遥感图像预处理 | 第28-30页 |
| ·几何精校正 | 第28页 |
| ·数字镶嵌 | 第28-30页 |
| ·遥感图像解译 | 第30-34页 |
| ·解译标志 | 第30页 |
| ·黑土退化因子提取 | 第30-34页 |
| ·黑土面积调查结果 | 第34-38页 |
| ·黑土全区调查结果 | 第34-36页 |
| ·黑土重点区调查结果 | 第36-38页 |
| ·松辽平原黑土退化面积分析 | 第38-47页 |
| ·黑土全区动态分析 | 第38-44页 |
| ·黑土重点区动态分析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松辽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遥感定量反演 | 第47-71页 |
| ·遥感定量反演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 ·遥感定量反演技术方法 | 第48-55页 |
| ·光谱特征分析 | 第49-53页 |
| ·大气辐射校正 | 第53页 |
| ·视反射率计算 | 第53页 |
| ·相对辐射校正 | 第53-54页 |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第54页 |
| ·决策二叉树分类 | 第54-55页 |
| ·样品采集与资料收集 | 第55-57页 |
| ·ASTER反演的土壤样品采集 | 第55-57页 |
| ·TM反演的土壤数据收集 | 第57页 |
|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57-60页 |
| ·大气辐射校正 | 第58页 |
| ·视反射率计算 | 第58-60页 |
| ·相对辐射校正 | 第60页 |
| ·遥感定量反演模型 | 第60-64页 |
| ·反演方程 | 第60-62页 |
| ·结果精度分析 | 第62页 |
| ·黑土提取分类 | 第62-64页 |
| ·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质量分析 | 第64-71页 |
| ·几何校正 | 第64页 |
| ·黑土有机质含量分布现状 | 第64-68页 |
| ·黑土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松辽平原黑土退化特征研究 | 第71-89页 |
| ·黑土带DEM制作与分析 | 第71-78页 |
| ·技术流程 | 第71-72页 |
| ·数字等高线处理与合并分割 | 第72页 |
| ·DEM创建、修整与拼接 | 第72-73页 |
| ·三维遥感影像 | 第73页 |
| ·高程分带渲染 | 第73-75页 |
| ·高程分析技术 | 第75页 |
| ·坡向分析 | 第75-76页 |
| ·坡度、坡长与高程分析 | 第76-78页 |
| ·黑土带冲沟密度提取与分析 | 第78-85页 |
| ·冲沟面密度 | 第78-83页 |
| ·冲沟线密度 | 第83页 |
| ·冲沟、地形地貌与黑土退化讨论 | 第83-85页 |
| ·黑土边界判定 | 第85-87页 |
|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 第87-89页 |
| ·自然因素 | 第87-88页 |
| ·社会因素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9-93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建议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附录 | 第99-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03-104页 |
| 摘要 | 第104-107页 |
| Abstract | 第107-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