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住房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5-17页 |
·社会排除理论 | 第17-18页 |
·公平分配理论 | 第18-19页 |
·住房过滤理论 | 第19-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不同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启示 | 第23-42页 |
·部分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制度介绍 | 第23-32页 |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3-24页 |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4-27页 |
·香港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7-29页 |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9-32页 |
·不同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 | 第32-37页 |
·公共住房供应体系的比较 | 第32-33页 |
·住房管理机构的比较 | 第33-34页 |
·住房补贴方式的比较 | 第34-36页 |
·房租控制模式的比较 | 第36页 |
·住房分配模式的比较 | 第36-37页 |
·不同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体系的经验启示 | 第3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现状与运行情况调查 | 第42-61页 |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历程 | 第42-43页 |
·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现状 | 第43-47页 |
·西安市现行的住房供应体系 | 第43-44页 |
·保障型住房供应现状 | 第44-47页 |
·西安市居民住房现状、需求及保障体系运行情况调查分析 | 第47-60页 |
·调查方案的确定 | 第47-48页 |
·调查过程及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 第48-49页 |
·西安市居民住房现状、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 第49-53页 |
·住房保障体系运行情况调查分析 | 第53-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1-71页 |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 | 第61页 |
·缺少独立的、有自主权限的专职管理和服务机构 | 第61-62页 |
·住房保障对象层次界定不清 | 第62页 |
·西安市现行保障供应模式中的问题 | 第62-70页 |
·经济适用房问题 | 第62-65页 |
·廉租房问题 | 第65-68页 |
·住房公积金问题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西安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改进方案设计 | 第71-93页 |
·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设计原则 | 第71-72页 |
·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 | 第71-72页 |
·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原则 | 第72页 |
·住房保障协调与执行机构设计 | 第72-74页 |
·合理确定保障对象及保障水平 | 第74-78页 |
·居民收入水平线划分与中低收入阶层的识别 | 第74-76页 |
·保障对象确定 | 第76-77页 |
·保障水平确定 | 第77-78页 |
·保障供应模式选择 | 第78-83页 |
·基于住房过滤模型的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分析 | 第78-81页 |
·城市住房保障政策选择 | 第81-83页 |
·西安市住房保障分阶段供应体系框架 | 第83-88页 |
·住房保障水平倒U型曲线发展的“三阶段”框架模型 | 第83-85页 |
·在西安市分阶段住房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 第85-86页 |
·西安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总体运行框架 | 第86-88页 |
·现有住房保障供应模式改进措施 | 第88-92页 |
·经济适用房模式 | 第88-89页 |
·廉租房模式 | 第89-91页 |
·住房公积金模式 | 第9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7 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配套政策建议 | 第93-98页 |
·抑制商品房价过快上涨 | 第93页 |
·引导居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 第93-94页 |
·均衡发展住房多级市场,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 | 第94-95页 |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执行力 | 第95-96页 |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与收入申报机制 | 第96页 |
·建立住房保障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8 结论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附录 | 第104-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