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14页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14-26页
 (一) 信息网络发展现状第14-21页
  1. 我国信息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第14页
  2. 大学生运用信息网络的现状第14-18页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18-21页
 (二) 网络载体的内涵第21-23页
  1. 载体的概念阐释第21-22页
  2. 网络载体的内涵第22-23页
 (三) 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第23-26页
  1. 网络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客观环境第23-24页
  2. 以网络为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24-26页
  3. 以网络为载体是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客观需要第26页
  4. 以网络为载体是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第26页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第26-31页
 (一) 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26-28页
  1. 网络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第26-27页
  2.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第27-28页
  3. 网络有利于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的拓宽第28页
  4.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的扩展第28页
 (二) 网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条件第28-31页
  1. 网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第28-29页
  2. 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方式第29-30页
  3. 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第30页
  4. 网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30-31页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第31-36页
 (一)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第31-34页
  1. 沉迷网络容易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第31-32页
  2. 沉迷网络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处世态度的消极化第32页
  3.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第32-33页
  4. 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生倾斜第33-34页
  5. 沉迷网络易造成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第34页
 (二)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第34-36页
  1.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导向提出了挑战第34页
  2. 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受到挑战第34-35页
  3. 网络上有害信息传播导致网络污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第35页
  4.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第35-36页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思考第36-48页
 (一) 提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认识第36-38页
  1. 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放在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第36页
  2.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第36-37页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不断转变和创新教育观念第37-38页
 (二) 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第38-40页
  1. 规划和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第38-39页
  2. 积极利用校园BBS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第39页
  3. 积极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第39-40页
 (三)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第40-43页
  1. 适应网络的发展,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第40-41页
  2. 网络环境下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41-42页
  3. 网络环境下必须要加强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第42页
  4.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第42页
  5.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第42-43页
 (四)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和监督体制第43-45页
  1. 宣传网络道德,推动道德自律第43-44页
  2.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第44-45页
 (五)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关系第45-48页
  1. 既要“趋利”,又要“避害”第45-46页
  2. 既要加强监督,又要注重引导第46页
  3. 既要加强教育,又要做好服务第46页
  4. 既要重视网上,又要抓好网下第46-48页
结论第48-49页
注释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元数据的教育资源非结构化数据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