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4页 |
·国外团体贷款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外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价及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访谈法 | 第1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6-17页 |
·公共产品的概念 | 第16页 |
·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16页 |
·准公共产品 | 第16-17页 |
·博弈论 | 第17-18页 |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博弈论的基本类型 | 第17-18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8-22页 |
·社会资本的概念 | 第18-19页 |
·社会资本的特征 | 第19-20页 |
·社会资本的功效 | 第20-21页 |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分析 | 第22-28页 |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启动与试点阶段(1999 年6 月-2000 年8 月) | 第22-23页 |
·全面推行阶段(2000 年9 月-2001 年6 月) | 第23页 |
·修正与改进阶段(2001 年7 月-2004 年5 月) | 第23-24页 |
·完善阶段(2004 年6 月-) | 第24-25页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演变特点 | 第25-27页 |
·国家助学贷款从担保贷款到个人信用贷款 | 第25-26页 |
·国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 第26页 |
·违约惩罚力度逐渐增大 | 第26-27页 |
·鼓励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陕西省国家助学贷款的调研分析 | 第28-34页 |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比重大 | 第28-29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增幅大 | 第29页 |
·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 | 第29页 |
·商业银行经营国家助学贷款的难度大 | 第29-31页 |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完善 | 第31-32页 |
·学生信用供给不足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模式分析 | 第34-43页 |
·团体贷款的经验分析 | 第34-37页 |
·农户联保贷款 | 第34-35页 |
·中小企业团体贷款 | 第35-36页 |
·团体贷款的经验及启示 | 第36页 |
·国家助学贷款与农户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机制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阶段:银行决定追讨不追讨 | 第37-38页 |
·第三阶段:学生决定还不还 | 第38页 |
·第二阶段: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 第38-39页 |
·第一阶段:学生决定是否贷款 | 第39页 |
·结论 | 第39页 |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创新分析 | 第39-43页 |
·贷款发放之前学生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39-41页 |
·借款学生、担保学生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模式的措施与建议 | 第43-46页 |
·大力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 第43-44页 |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 | 第43页 |
·不断开拓就业渠道 | 第43页 |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 | 第43-44页 |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贷款学生的后顾之忧 | 第44页 |
·充分发挥高校的协助作用 | 第44-45页 |
·提升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的认识,规范助学贷款的操作程序 | 第45页 |
·强化贷款学生素质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件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