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伺服系统简介 | 第11-12页 |
·伺服系统的定义 | 第11-12页 |
·伺服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12页 |
·交流伺服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 | 第12-19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概况及应用领域 | 第12-14页 |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交流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的发展 | 第15-19页 |
·数字控制器的发展 | 第19页 |
·交流伺服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课题的意义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课题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及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第25-41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组成 | 第25-26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6-32页 |
·坐标变换 | 第26-29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止三相坐标系ABC下的数学模型 | 第29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止两相坐标系αβ0下的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转子坐标系dq0下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永磁同步电机转矩方程 | 第31-32页 |
·PMSM系统矢量控制策略 | 第32-34页 |
·矢量控制原理 | 第32-33页 |
·矢量控制电流控制策略 | 第33-34页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第34-41页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原理 | 第34-38页 |
·矢量控制脉宽调制算法 | 第38-41页 |
3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MATLAB仿真 | 第41-54页 |
·id=0策略下系统矢量控制总体结构 | 第41-42页 |
·改良型电流速度环PI控制器设计 | 第42-43页 |
·位置环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设计 | 第43-49页 |
·模糊控制简介 | 第43-45页 |
·模糊自适应PI控制器设计 | 第45-48页 |
·位置环仿真 | 第48-49页 |
·矢量控制系统总体仿真 | 第49-54页 |
·仿真主要控件介绍 | 第49-50页 |
·系统仿真结果 | 第50-54页 |
4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4-71页 |
·硬件系统整体介绍 | 第54-55页 |
·主控模块介绍 | 第55-60页 |
·TMS320F2812介绍 | 第55-57页 |
·电源电路设计 | 第57-58页 |
·晶振电路以及系统时钟 | 第58-59页 |
·JTAG仿真接口 | 第59-60页 |
·CPLD电路及LCD液晶显示模块 | 第60-61页 |
·CPLD电路及其IO分配 | 第60-61页 |
·LCD液晶显示电路 | 第61页 |
·电机位置转速检测模块 | 第61-66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选型 | 第62页 |
·位置转速检测 | 第62-66页 |
·功率驱动模块 | 第66-69页 |
·智能功率模块IPM | 第66-68页 |
·智能功率模块IPM功率驱动模块及电流采集接口 | 第68-69页 |
·eCAN通信模块设计 | 第69-71页 |
5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1-83页 |
·CCS2.0软件系统简介 | 第71页 |
·软件总体介绍 | 第71-75页 |
·DSP中C语言编程Q格式的使用 | 第71-72页 |
·软件总体结构 | 第72-75页 |
·软件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 第75-83页 |
·SVPWM产生流程 | 第75-76页 |
·电流采样与滤波 | 第76-78页 |
·位置和转速计算 | 第78-79页 |
·电流环、速度环PI软件设计 | 第79页 |
·位置环模糊自适应PI控制软件设计 | 第79-81页 |
·eCAN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第81-83页 |
6 实验与结论 | 第83-90页 |
·SVPWM模块观测与分析 | 第83-85页 |
·电流环实验 | 第85-86页 |
·电流环跟踪波形调试 | 第85-86页 |
·相电流波形观测 | 第86页 |
·速度环实验 | 第86-88页 |
·恒定小负载下电机的调速曲线 | 第86-87页 |
·电机恒定转动时突加负载 | 第87-88页 |
·位置环实验 | 第88-9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A | 第97-99页 |
附录B | 第99-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