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问题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交强险制度概述 | 第10-24页 |
一、交强险的法律特征 | 第10-15页 |
(一) 社会公益性 | 第10-11页 |
(二) 交强险的强制性 | 第11-13页 |
(三) 保险目的与标的的特殊性 | 第13-14页 |
(四) 赔偿责任的分项限定性 | 第14页 |
(五) 请求权的直接性 | 第14-15页 |
二、交强险制度立法例的比较 | 第15-20页 |
(一) 美国 | 第15-17页 |
(二) 英国 | 第17页 |
(三) 德国 | 第17-18页 |
(四) 日本 | 第18-19页 |
(五) 从各国的立法状况看交强险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三、我国交强险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20-24页 |
(一) 我国交强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二) 过渡期间交强险司法实践的再思考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24-34页 |
一、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类型 | 第24-27页 |
(一) 过失责任原则 | 第24-25页 |
(二) 过错推定原则 | 第25页 |
(三) 无过失责任 | 第25-26页 |
(四) 绝对责任 | 第26-27页 |
二、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现状 | 第27-29页 |
(一) 道交法确立的一般归责原则 | 第28-29页 |
(二) 机动车之间适用过失责任原则 | 第29页 |
(三)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归责原则的变化 | 第29页 |
三、归责原则产生的争议及评析 | 第29-31页 |
四、我国确立交通事故过失责任原则的成因 | 第31-34页 |
(一) 交通事故的处理模式对归责原则的影响 | 第32页 |
(二) 诉讼成本对于归责原则的影响 | 第32页 |
(三) 过失责任原则在现阶段的作用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交强险保险责任的免除与抵消 | 第34-38页 |
一、交强险的除外责任 | 第34-36页 |
(一) 除外责任的概念及相关立法例 | 第34-35页 |
(二) 我国现行除外责任制度的争议 | 第35-36页 |
二、交强险中的过失相抵 | 第36-38页 |
(一) 过失相抵与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关系 | 第36-37页 |
(二) 过失相抵原则的适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共同侵权中的交强险责任 | 第38-43页 |
一、意思联络与交通事故共同侵权的构成 | 第38-39页 |
二、保险人责任在共同侵权中的划分 | 第39页 |
三、未投保交强险时的保险人责任 | 第39-41页 |
四、保险人的有限补充赔偿责任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交强险的保险赔偿问题 | 第43-51页 |
一、第三人的界定 | 第43-45页 |
二、直索制度的建立 | 第45-47页 |
三、侵权赔偿范围的确定 | 第47-51页 |
(一) 医疗费限额比例 | 第48页 |
(二) 财产与精神损害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