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有关研究综述 | 第8-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乡镇体制(1949-1958) | 第18-32页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政权并存体制(1949-1953) | 第18-25页 |
(一) 乡人民代表会议(大会) | 第19-20页 |
(二) 乡人民代表会议的执行机关——乡人民政府 | 第20-24页 |
(三) 农民协会 | 第24-25页 |
二、乡政权制时期(1954-1958年) | 第25-28页 |
(一)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25-26页 |
(二) 乡镇基层人民委员会(政府) | 第26-28页 |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对这一时期基层政权的影响 | 第28-32页 |
第二章 人民公社体制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1958-1982) | 第32-48页 |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32-39页 |
二、人民公社的性质和机构 | 第39-41页 |
(一) 性质和法律地位 | 第39页 |
(二) 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和管理委员会 | 第39-41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 | 第41-43页 |
四、人民公社政权体制评价 | 第43-48页 |
第三章 政社分开后的乡镇体制(1982-2008) | 第48-66页 |
一、"社改乡"与乡政村治体制的建立 | 第48-51页 |
二、撤并乡镇的推进 | 第51-57页 |
三、县乡综合改革试点与机构改革 | 第57-61页 |
四、全国开展农村"费改税"与乡镇管理体制创新 | 第61-66页 |
第四章 乡镇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66-93页 |
一、财政体制:分税制后的乡镇财政困境 | 第66-73页 |
(一) 乡镇财政体制的演变与困境 | 第66-68页 |
(二) 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68-73页 |
二、县乡关系:条块分割格局下的乡镇政权 | 第73-78页 |
(一) 条块矛盾的一般表现 | 第73-75页 |
(二) 条块关系对乡镇政权的影响 | 第75-78页 |
三、乡村关系:乡政村治格局下行政权对自治权的侵蚀 | 第78-83页 |
(一) 乡村关系的嬗变与性质 | 第78-80页 |
(二) 乡村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 第80-83页 |
四、党政关系:不均衡的乡镇权力结构 | 第83-93页 |
(一) 乡镇政权结构及权力分配 | 第83-85页 |
(二) 乡镇政权内部权力主体要素分析 | 第85-93页 |
第五章 乡镇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93-123页 |
一、财政体制改革:消除乡镇困境产生的经济根源 | 第99-104页 |
(一)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 | 第99-100页 |
(二) 改革和划分政府间收入的范围,促使县、乡之间的财权与事权法定化 | 第100-101页 |
(三) 规范和控制乡镇财政支出项目和总量 | 第101页 |
(四) 建立债务化解机制 | 第101-102页 |
(五) 规范和加强转移支付,建立公共财政制度 | 第102-103页 |
(六) 加强省市县配套机构改革 | 第103-104页 |
二、行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乡权力关系 | 第104-109页 |
(一) 县、乡之间的法律化分权 | 第104-106页 |
(二) 理顺"条"、"块"关系,取消"条条"的垂直行政管理 | 第106-109页 |
三、乡村联动:构筑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 | 第109-116页 |
(一) 规范乡村关系 | 第109-112页 |
(二) 规范村级内部关系 | 第112-116页 |
四、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优化权力结构 | 第116-123页 |
(一) 转变领导方式——乡镇党委和人大、政府权力规范化 | 第116-118页 |
(二) 政务公开:乡镇行政权力过程的透明化 | 第118-123页 |
结束语 | 第123-124页 |
参考书目 | 第124-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