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一、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 | 第11-12页 |
二、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否自由流转 | 第12-13页 |
三、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的制度设计和模式构建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一、宅基地 | 第14-16页 |
二、宅基地使用权 | 第16-17页 |
三、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9-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研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 | 第21-23页 |
一、级差地租 | 第21-22页 |
二、绝对地租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土地价格理论 | 第23-24页 |
一、马克思的土地价格理论 | 第23页 |
二、现代西方土地价格理论 | 第23页 |
三、土地价格二元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27页 |
一、制度的含义 | 第25-26页 |
二、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分析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制度变迁:我国宅基地立法的历史沿革 | 第27-31页 |
一、农民享有宅基地所有权的阶段 | 第28页 |
二、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的初级阶段 | 第28-30页 |
三、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的高级阶段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5页 |
一、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二元融合的需要 | 第31-33页 |
二、配置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的需要 | 第33页 |
三、缓解融资困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33-34页 |
四、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34-35页 |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35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9页 |
一、《物权法》的出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法律环境 | 第35-36页 |
二、宅基地的大量闲置提供了物质前提 | 第36-37页 |
三、耕地的有效保护保障了粮食安全 | 第37页 |
四、农民的愿望及理性程度的提高提供了现实条件 | 第37-38页 |
五、循序渐进的试验有效规避了大范围的风险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选择 | 第39-52页 |
第一节 现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评析 | 第39-43页 |
一、“转权流转”模式 | 第39-40页 |
二、“保权流转”模式 | 第40-42页 |
三、两种模式的优劣势评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构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 第43-45页 |
一、农村宅基地流转目标 | 第43-44页 |
二、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原则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想 | 第45-49页 |
一、集体垄断宅基地一级市场 | 第45-46页 |
二、适度放开农村宅基地二级市场 | 第46页 |
三、宅基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 | 第46-49页 |
第四节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条件 | 第49-52页 |
一、规范宅基地的范围和面积 | 第49页 |
二、宅基地使用权期限的界定 | 第49-50页 |
三、宅基地的确权与登记 | 第50页 |
四、建立农村宅基地收购储备制度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评估 | 第52-56页 |
第一节 宅基地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 | 第52-53页 |
一、一般因素 | 第52页 |
二、区域因素 | 第52页 |
三、个别因素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估价方法的选择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规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 第56-58页 |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56页 |
二、健全收益分配机制 | 第56页 |
三、强化与完善宅基地管理的责任机制 | 第56-57页 |
四、培育宅基地流转中介组织,提高宅基地流转透明度 | 第57页 |
五、建立政府的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专项保障基金 | 第57页 |
六、健全农村杜会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