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依据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课题研究的依据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评价概述 | 第14-20页 |
| ·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 | 第14-16页 |
| ·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的概念 | 第14-15页 |
| ·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的特征 | 第15-16页 |
| ·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16页 |
| ·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评价 | 第16-20页 |
| ·评价的相关定义 | 第16-17页 |
| ·评价的理论方法 | 第17-18页 |
| ·评价的主要功能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需求分析 | 第20-29页 |
| ·信息化战争中装甲团的地位作用 | 第20-21页 |
| ·装甲团是信息化战争中重要的突击作战力量 | 第20页 |
| ·装甲团是信息化战争中重要的机动作战力量 | 第20页 |
| ·装甲团是信息化战争中重要的军事威慑力量 | 第20-21页 |
| ·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团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 | 第21-22页 |
| ·摧毁敌重要作战目标 | 第21页 |
| ·正面突击和纵深打击 | 第21页 |
| ·我地面关节点的防御 | 第21-22页 |
| ·穿插分割和迂回攻击 | 第22页 |
| ·国内平暴及国际维和 | 第22页 |
| ·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团应具备的作战指挥能力 | 第22-29页 |
| ·信息掌控能力 | 第23-25页 |
| ·谋划决策能力 | 第25-26页 |
| ·组织计划能力 | 第26-27页 |
| ·控制协调能力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50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30页 |
|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 第29页 |
| ·完整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 第29页 |
|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 第29-30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 | 第30-42页 |
| ·分解指标,拟制方案 | 第30-36页 |
| ·归类合并,进行筛选 | 第36-39页 |
| ·理论推导,专家咨询 | 第39-40页 |
| ·多方论证,形成结论 | 第40-4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编码 | 第42页 |
| ·编码位数的确定 | 第42页 |
| ·各级指标编码的规定 | 第42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50页 |
|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42-44页 |
|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 | 第44-50页 |
| 第五章 信息化条件下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和运用 | 第50-61页 |
| ·灰色聚类分析 | 第50-52页 |
| ·灰色聚类法 | 第50-51页 |
| ·白化权函数 | 第51-52页 |
|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装甲团作战指挥能力评价模型 | 第52-54页 |
| ·获取评价指标的评分样本矩阵 | 第52页 |
| ·确定评价灰类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 | 第52-53页 |
| ·计算指标的灰色评价权矩阵 | 第53-54页 |
| ·计算各级综合评价级别值 | 第54页 |
| ·实例运用与分析 | 第54-61页 |
| ·建立评价矩阵 | 第54-55页 |
| ·计算评价系数 | 第55-57页 |
| ·综合评价计算 | 第57-59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