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基于声环境调查的海河亲水空间声景观设计与表达方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前言第9-12页
   ·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0-11页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第11-12页
第2章 声景观理论概述及特点第12-21页
   ·声景观内涵及自身特点第12-14页
     ·声景观的内涵第12页
     ·声景观的特点第12-14页
   ·声景观研究的目标及范围第14-15页
     ·研究的对象、目的第14页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第14-15页
   ·声景观设计研究发展第15-17页
     ·声景观研究层面第15-16页
     ·声景观研究方法第16页
     ·声景观设计方法第16-17页
     ·声景观设计的运用第17页
   ·国外声景观研究的发展情况第17-19页
   ·国内声景观研究的发展情况第19-20页
   ·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基于主客观评价的海河四季度声环境调查第21-49页
   ·研究的基本情况第21-24页
     ·研究范围的确定第21-22页
     ·研究模型第22-23页
     ·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第23页
     ·研究前期的信息准备内容第23-24页
   ·物理测量调查第24-29页
     ·海河亲水空间的基本情况第24-25页
     ·研究区域声压级结果第25-27页
     ·研究区域声音要素的基本信息第27-28页
     ·物理测量结果分析第28-29页
   ·社会调查第29-40页
     ·使用人群的基本信息第29-30页
     ·被调查人群对研究区域声环境的评价第30-33页
     ·四季评价结果第33-34页
     ·使用 SPSS 统计分析软件分析问卷评价数据的影响第34-40页
   ·海河亲水空间声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第40-47页
     ·从声源的种类层面评价第40-42页
     ·从声压级的分布层面评价第42-43页
     ·从人们的活动路径感受层面评价第43-44页
     ·从空间区域的使用性质层面评价第44-46页
     ·综合评价第46-47页
   ·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构建认知地图表达体系第49-57页
   ·声景观表达方式的概况及存在问题第49-50页
   ·构建“认知地图”表达体系第50-51页
     ·“认知地图”表达体系的意义第50页
     ·“认知地图”表达体系的内容第50-51页
   ·基于声环境现状模型进行Soundwalking 调查第51-53页
     ·Soundwalking 调查方法第51页
     ·本研究 Soundwalking 调查的前期准备第51页
     ·调查结果分析第51-52页
     ·总结第52-53页
   ·海河声景观“认知地图”建立第53-56页
     ·海河“认知地图”的信息内容第53页
     ·声“边界”第53-54页
     ·声“感受路径”第54页
     ·声“标点”第54-55页
     ·综合表达方式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基于认知地图的海河亲水空间声景观设计第57-64页
   ·设计范围选取及基本情况第57-58页
     ·设计区域概况第57页
     ·设计区声环境存在的问题第57-58页
   ·声景观设计过程模型建立第58-61页
     ·设计要素的选取第58页
     ·设计要素的应用第58-59页
     ·设计要素的评价第59-60页
     ·综合评价第60-61页
   ·声景观设计及应用策略第61-62页
   ·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第64-71页
   ·海河亲水空间的声景观表达方式一(平面)第64-65页
     ·表达方式分析第64页
     ·表达内容第64-65页
     ·设计反馈及问题研究第65页
   ·海河亲水空间的声景观表达方式二(多媒体)第65-68页
     ·表达方式分析第65-66页
     ·表达内容第66-67页
     ·设计反馈及问题研究第67-68页
   ·从方便、直观、内容的全面性综合评价第68页
   ·应用及实施策略第68-70页
   ·小结第70-7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5页
   ·结论第71-72页
     ·海河亲水空间的声环境现状第71页
     ·海河亲水空间的声景观设计第71页
     ·海河亲水空间的声景观表达第71-72页
   ·创新点第72页
   ·问题第72-73页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8-79页
附录第79-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形图解的建筑转译--数字时代建筑的新叙事方式
下一篇:当代科学语义下基于个体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