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主题 | 第16-18页 |
一、选题的内容 | 第16-1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四、本研究需注意的事项 | 第18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8-46页 |
一、“宅基地置换” | 第18-34页 |
二、农村社会住房权和生存权 | 第34-41页 |
三、实证分析方法 | 第41-45页 |
四 何谓法律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46-52页 |
一、对农村宅基地置换的相关研究 | 第46-50页 |
二、宅基地置换中土地与房屋权利研究 | 第50-52页 |
三、宅基地置换中失地农民生存权保障研究 | 第52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 第52-5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二、本选题的意义 | 第53-54页 |
三、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二章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分析 | 第59-87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研究 | 第59-68页 |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1946—1952) | 第60-62页 |
二、农村土地集体化时期(1953—1978) | 第62-68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述评 | 第68-80页 |
一、农地研究评述 | 第69-78页 |
二、农村宅基地研究 | 第78-80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比较分析 | 第80-86页 |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演进的内在关联 | 第80-83页 |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差异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三章 宅基地利用调整对立法的要求 | 第87-97页 |
一、在农村社会保障缺失情况下,政治考量优先于经济和法律权衡 | 第87-89页 |
二、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 | 第89-92页 |
三、立法上的高度统一与实践的探索相结合 | 第92-93页 |
四、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思路明显加强 | 第93-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页 |
第四章、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制度生成及实践形态 | 第97-130页 |
第一节上海宅基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上海宅基地置换制度形成的背景分析 | 第101-115页 |
一、宅基地置换制度生成动力机制: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 | 第102-103页 |
二、置换制度生成直接原因:村域居住形态制约中小城镇发展 | 第103-106页 |
三、置换制度的生成社会背景:社会转型推动居住形态的变迁 | 第106-107页 |
四、置换制度生成的本土资源:土地置换、房屋置换的成功实践 | 第107-111页 |
五、置换制度生成的制度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 | 第111-115页 |
第三节 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制度实践及其问题 | 第115-129页 |
一、上海宅基地置换制度实践——一个简短地描述 | 第115-116页 |
二、宅基地置换制度的规则设定 | 第116-122页 |
三、上海市宅基地置换制度实践形态 | 第122-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五章 上海置换制度与其他省市的制度比较分析 ——兼与天津、重庆、安徽比较 | 第130-156页 |
第一节 天津“华明模式”——宅基地换房 | 第130-137页 |
一、概况 | 第131-132页 |
二、具体做法 | 第132-134页 |
三、存在问题 | 第134-137页 |
第二节 重庆市“双交换”和“地票”模式 | 第137-147页 |
一、九龙坡的“双交换”模式 | 第137-139页 |
二、“地票”模式 | 第139-142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142-147页 |
第三节 安徽省城市规划区内外指标置换 | 第147-152页 |
一、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征地,并落实城镇社会保障 | 第147-148页 |
二、在城市规划区外,通过宅基地置换获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 第148-149页 |
三、宅基地置换问题 | 第149-152页 |
第四节、天津、重庆、安徽的宅基地置换与上海市比较分析 | 第152-155页 |
一、不同点 | 第152-154页 |
二、相同点 | 第154-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六章、上海宅基地置换中的住房权保障 | 第156-215页 |
第一节 住房保障在宅基地置换中问题分析 | 第156-165页 |
一、转型社会中的住房权保障问题 | 第157-160页 |
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宅基地置换中住房问题的警示 | 第160-163页 |
三、传统征地中农民住房权保障问题—以上海市某镇为例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上海市宅基地置换中农民住房权保障法律问题分析 | 第165-194页 |
一、侵犯涉地农民住房财产权 | 第166-186页 |
二、置换后农民住房保障权问题 | 第186-190页 |
三、住房习惯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 第190-194页 |
第三节 置换中农民住房权保障立法思考 | 第194-215页 |
一、从住房权保障高度来审视宅基地置换的法律和政策 | 第194-202页 |
二、房地置换“客体”定位与住房权保障 | 第202-211页 |
三、土地收益分配与置换中农民的住房权保障 | 第211-215页 |
本章小结 | 第215页 |
第七章 上海宅基地置换中的生存权保障 | 第215-261页 |
第一节 置换中“土地换镇保”的法律问题 | 第216-228页 |
一、“镇保”基本内容 | 第217-218页 |
二、置换中“土地换镇保”的法律问题 | 第218-228页 |
第二节 生存权保障视野下的理论和实践悖论:“土地换镇保” | 第228-244页 |
一、生存权视角下的土地补偿:财产增值抑或保障功能 | 第228-232页 |
二、实践逻辑:以社会保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 第232-242页 |
三、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理实悖论的生成逻辑 | 第242-244页 |
第三节“土地换镇保”:基于农民生存权保障的立法思考 | 第244-260页 |
一、“土地换镇保”的制度改造 | 第244-251页 |
二、“土地换镇保”中的土地发展权与生存权保障 | 第251-254页 |
三、“土地换镇保”中生存权保障的政府责任 | 第254-260页 |
本章小结 | 第260-261页 |
结语 | 第261-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8-279页 |
后记 | 第279-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