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目标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相关理论 | 第18-26页 |
·高速铁路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CTCS-3级列控系统原理 | 第18-19页 |
·动车组运用检修特点 | 第19页 |
·高速铁路电分相原理 | 第19-20页 |
·列车牵引计算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基本要素分析 | 第22-26页 |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基本类型 | 第22页 |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特点 | 第22-23页 |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分析 | 第23-26页 |
第3章 运行时分相关要素技术标准研究 | 第26-35页 |
·起停车附加时分计算 | 第26-32页 |
·定义 | 第26-27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页 |
·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电分相对起停车附加时分的损失分析 | 第29-31页 |
·电分相对运行时分的损失分析 | 第31-32页 |
·列车在中间站停站时间 | 第32-35页 |
·中间站作业过程分析 | 第32-33页 |
·列车分时段停站时间模型 | 第33-35页 |
第4章 CTCS-3级列控系统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35-55页 |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分析 | 第35-37页 |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原则 | 第35页 |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分析 | 第36页 |
·不同速度等级下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36-37页 |
·区间追踪及车站通过间隔时间 | 第37-41页 |
·区间追踪间隔影响因素 | 第37页 |
·间隔时间计算过程 | 第37-40页 |
·电分相对区间追踪间隔的影响 | 第40-41页 |
·车站通过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41页 |
·到达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41-44页 |
·车站发车列车间隔时间 | 第44-46页 |
·发到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46-47页 |
·到通与通到追踪间隔时间 | 第47-49页 |
·到通追踪间隔时间 | 第47-48页 |
·通到追踪间隔时间 | 第48-49页 |
·发通、通发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49-52页 |
·通发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49-50页 |
·发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第50-52页 |
·延续进路对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 | 第52-55页 |
·延续进路定义 | 第52页 |
·延续进路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延续进路情况下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 | 第53-54页 |
·延续进路自动解锁时间的讨论 | 第54-55页 |
第5章 动车组在折返站和动车基地停留时间标准 | 第55-71页 |
·列车折返作业时间标准 | 第55-63页 |
·折返作业时间定义 | 第55-56页 |
·折返方式及其优缺点分析 | 第56-57页 |
·动车组折返作业特点 | 第57-58页 |
·本线折返作业时间计算 | 第58-62页 |
·转线折返时间计算 | 第62-63页 |
·动车组库内检修作业时间标准 | 第63-71页 |
·动车组检修现状分析 | 第64页 |
·检修技术作业分析 | 第64-66页 |
·动车组检修作业流程分析 | 第66-68页 |
·动车组检修时间计算 | 第68-71页 |
第6章 实例——武广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技术标准计算 | 第7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页 |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