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前言 | 第12-1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 ·非渗透表面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非渗透表面的概念 | 第12-13页 |
| ·非渗透表面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城市植被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植物多样性概念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城市化对城市植被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6-18页 |
| ·自然生境的丧失 | 第17页 |
| ·引起环境梯度因素变化 | 第17页 |
| ·物种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2.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气候条件 | 第19页 |
| ·土壤条件 | 第19-20页 |
| ·植被状况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 ·样地设计 | 第20-22页 |
| ·调查内容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4页 |
| ·重要值计算 | 第22-23页 |
| ·丰富度指数 | 第23页 |
| ·多样性指数 | 第23页 |
| ·均匀度指数 | 第23-24页 |
| ·生活型谱计算 | 第24页 |
| ·频度计算 | 第24页 |
|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3.武汉市主城区非渗透表面比例影像图的提取 | 第26-39页 |
|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26-28页 |
| ·研究所用数据 | 第26页 |
| ·将影像的亮度值(DN值)转化为大气层顶反射率 | 第26-28页 |
| ·SMA理论 | 第28-29页 |
| ·端元模型及丰度提取技术路线 | 第29页 |
| ·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 | 第29-34页 |
| ·像元纯净指数(PPI) | 第34-35页 |
| ·N维散度分析 | 第35-36页 |
| ·生成端元比例影像 | 第36-39页 |
| 4.不同非渗透面比例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39-63页 |
| ·不同非渗透面比例区域植物物种构成分析 | 第39-43页 |
| ·植物科属种组成分析 | 第39-42页 |
| ·植物生活型组成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 ·不同非渗透面比例下植物物种组成变化分析 | 第43-59页 |
| ·植物科属种组成分析 | 第43-46页 |
| ·不同非渗透面比例下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变化 | 第43页 |
| ·非渗透面比例和群落科数、属数和种数相关性分析 | 第43-46页 |
| ·植物生活型谱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 ·栽培种和野生种构成比较分析 | 第48-51页 |
| ·不同非渗透面比例下植物群落栽培种和野生种组成变化 | 第48-49页 |
| ·非渗透面比例和群落栽培种、野生种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 ·本地种和外来种构成比较分析 | 第51-55页 |
| ·不同非渗透面比例下植物群落本地种和外来种组成变化 | 第51-53页 |
| ·非渗透面比例和群落本地种、外来种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 ·主要物种应用频度分析 | 第55-59页 |
| ·不同非渗透面比例下物种多样性变化分析 | 第59-63页 |
| ·丰富度指数比较 | 第59-60页 |
| ·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60-61页 |
| ·均匀度指数比较 | 第61-63页 |
| 5.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 ·主要结论 | 第63-65页 |
| ·讨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录 | 第7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