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2章 岩爆发生理论 | 第19-26页 |
| ·岩爆的定义 | 第19页 |
| ·岩爆发生机理 | 第19-21页 |
| ·能量理论 | 第19-20页 |
| ·变形失稳理论 | 第20页 |
| ·强度理论 | 第20-21页 |
| ·冲击倾向理论 | 第21页 |
| ·岩爆发生判据 | 第21-25页 |
| ·基于能量理论的能量指标 | 第21-23页 |
| ·基于物理力学特征的岩性指标 | 第23页 |
| ·基于强度理论的应力指标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深埋裂隙硬岩隧道岩爆预测及支护结构受力特性 | 第26-5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6页 |
| ·不同节理倾角对隧道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26-43页 |
| ·大相岭隧道掌子面节理分布现场实测 | 第26-27页 |
|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 第27-30页 |
| ·不同节理倾角条件下的围岩应力分布 | 第30-39页 |
| ·岩爆预测分析 | 第39-43页 |
| ·深埋裂隙硬岩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特性 | 第43-48页 |
| ·计算模型 | 第43-45页 |
|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45-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隧道围岩应力解除控制技术及岩爆对策 | 第50-103页 |
| ·不同初始应力场条件下洞周应力解除岩爆控制技术 | 第50-83页 |
| ·自重应力场的隧道洞周应力解除技术 | 第50-67页 |
| ·实测应力场隧道洞周应力解除技术 | 第67-83页 |
| ·掌子面超前应力解除控制技术 | 第83-99页 |
| ·试验设计与计算模型 | 第84-86页 |
| ·掌子面超前应力解除效应计算结果 | 第86-98页 |
| ·岩爆预测分析 | 第98-99页 |
| ·岩爆灾害防治措施 | 第99-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 第5章 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性 | 第103-111页 |
| ·不同节理倾角对隧道渗流场分布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 第103-105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08页 |
| ·地下水渗流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 第108页 |
| ·围岩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1-114页 |
| (一) 深埋裂隙硬岩隧道岩爆灾害控制研究 | 第111-113页 |
| (二) 裂隙岩体隧道地下水渗流场分布特性研究 | 第113-114页 |
| 展望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9页 |
| (一) 发表论文 | 第119页 |
| (二) 参加科研项目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