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B基因转化大红甜橙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1 我国柑桔生产现状及其地位 | 第12页 |
2 组织培养技术在柑桔上的应用 | 第12-15页 |
·胚胎培养 | 第12-13页 |
·胚培养 | 第12-13页 |
·胚珠培养 | 第13页 |
·胚乳培养 | 第13-14页 |
·花药培养 | 第14页 |
·营养器官培养 | 第14-15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5页 |
3 转基因技术在柑桔上的应用 | 第15-25页 |
·柑桔转基因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7-18页 |
·基因枪法 | 第18页 |
·PEG法 | 第18页 |
·电穿孔法 | 第18-19页 |
·柑桔转基因研究导入基因的种类 | 第19-22页 |
·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 第19-21页 |
·目的基因 | 第21-22页 |
·影响柑桔转基因效率的因素 | 第22-23页 |
·基因型 | 第22页 |
·外植体种类及发育阶段 | 第22页 |
·转化条件及培养方式 | 第22-23页 |
·柑桔转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3-25页 |
·转化效率低 | 第23页 |
·实生态多,成年态少 | 第23-24页 |
·新开发的目的基因贫乏 | 第24页 |
·研究方向单一 | 第24-25页 |
4 Ri质粒rol基因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发根农杆菌的结构和功能 | 第25-27页 |
·发根农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27-28页 |
·rol基因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rolA基因 | 第28-29页 |
·rolB基因 | 第29-30页 |
·rolC基因 | 第30-31页 |
·rolD基因 | 第31页 |
·rolB基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1-33页 |
·对植物次级代谢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植物根系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 第32页 |
·对植物地上部分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2-33页 |
5 柑桔矮化育种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利用矮化砧木 | 第33-35页 |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35页 |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 第35-36页 |
6 开展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大红甜橙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9页 |
·无菌苗的繁育 | 第37页 |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 | 第37页 |
·不定芽生根培养基 | 第37-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6-BA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9页 |
·IBA和NAA对大红甜橙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 第39-42页 |
·试管苗移栽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图版Ⅰ 大红甜橙的再生体系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大红甜橙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45-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转化受体材料 | 第45页 |
·茎尖嫁接砧木 | 第45页 |
·二次嫁接砧木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46页 |
·抗生素筛选培养基 | 第45页 |
·YEB培养基 | 第45-46页 |
·共培培养基 | 第46页 |
·选择培养基 | 第46页 |
·菌系及载体 | 第46页 |
·工程菌的制备 | 第46-47页 |
·抗性芽的诱导和培养 | 第47-48页 |
·共培养 | 第47页 |
·选择培养 | 第47页 |
·抗性芽茎尖嫁接及二次嫁接 | 第47-48页 |
·茎尖嫁接 | 第47页 |
·二次嫁接 | 第47-48页 |
·抗性芽及对照直接生根 | 第48页 |
·抗性芽及对照移栽炼苗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Kan抗性筛选 | 第48-49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抗性芽诱导的影响 | 第49-50页 |
·Kan~r抗性芽的获得及再生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图版Ⅱ 大红甜橙的转化体系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53-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60页 |
·材料 | 第53页 |
·PCR检测 | 第53-55页 |
·扩增引物 | 第53页 |
·抗性芽及对照DNA的微量提取 | 第53-54页 |
·PCR扩增 | 第54-55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54页 |
·PCR扩增程序 | 第54-55页 |
·RT-PCR检测 | 第55-56页 |
·抗性芽及对照RNA的微量提取 | 第55-56页 |
·反转录 | 第56页 |
·PCR扩增 | 第56页 |
·反应体系 | 第56页 |
·反应程序 | 第56页 |
·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56-60页 |
·探针的标记 | 第56-57页 |
·反应体系 | 第57页 |
·PCR扩增程序 | 第57页 |
·总DNA的大量提取 | 第57-58页 |
·总DNA限制性酶消化 | 第58页 |
·电泳、变性、中和及平衡 | 第58页 |
·转膜及紫外交联 | 第58-59页 |
·预杂交 | 第59页 |
·杂交 | 第59页 |
·显影和定影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表达载体的确认 | 第60页 |
·抗性植株及对照的分子鉴定 | 第60-65页 |
·嫁接材料的分子鉴定 | 第60-64页 |
·PCR检测 | 第60-61页 |
·RT-PCR检测 | 第61-62页 |
·Southern-blotting分析 | 第62-64页 |
·生根材料的分子鉴定 | 第64-65页 |
·PCR检测 | 第64-65页 |
·RT-PCR检测 | 第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转rolB基因植株形态特征的观测 | 第67-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页 |
·材料 | 第67页 |
·方法 | 第67页 |
2 结果 | 第67-71页 |
·嫁接植株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67-69页 |
·转基因植株及对照的株高 | 第67-68页 |
·转基因植株及对照的面积 | 第68-69页 |
·直接生根植株生长特性分析 | 第69-71页 |
·根部形态特征观测 | 第69页 |
·生根率与平均根数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图版Ⅲ 转基因植株及对照的株高和叶片面积 | 第73-74页 |
图版Ⅳ 转基因植株及对照的生根试验 | 第74-75页 |
图版Ⅴ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7-78页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5页 |
附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99页 |
科技查新报告 | 第99-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