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论文

王阳明思想再评价--以成圣之道为中心的考察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导言第7-20页
 一、研究现状第7-12页
  1、1949年以前第7-8页
  2、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前第8-9页
  3、上世纪80年代的王阳明研究第9-10页
  4、上世纪90年代的王阳明研究第10-11页
  5、本世纪以来的王阳明研究第11-12页
 二、本文研究的思路第12-16页
 三、研究方法第16-20页
  1、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第16-17页
  2、"问答逻辑"的方法第17-20页
第一章成圣之道与王阳明的学术经历第20-58页
 一、成圣目标的提出第20-22页
 二、成圣之道的早期探索第22-37页
  1、阳明与朱熹格物之学第22-28页
  2、研究佛老之学的经过第28-34页
  3、阳明洞之悟第34-37页
 三、成圣可能的证明与成圣方法的探索与完善第37-41页
  1、龙场之悟:成圣的可能第37-38页
  2、成圣方法的探索与完善:诚意与致良知的提出第38-40页
  3、圣人境界论:万物一体之仁第40-41页
 四、王阳明的圣人观第41-58页
  1、早期儒家的圣人观第41-43页
  2、宋初的圣人观第43-45页
  3、朱熹的圣人观第45-47页
  4、王阳明的圣人观第47-58页
第二章 成圣本体论:心即理第58-90页
 一、对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不同诠释第58-62页
  1、作为理性主体自我立法的心即理第59-61页
  2、作为道德规范与道德意识合一的心即理第61-62页
 二、早期儒学与理学中关于心与理的理论第62-70页
  1、孟子论心第62-64页
  2、朱熹论心与理一第64-66页
  3、陆九渊的"心即理"第66-70页
 三、王阳明的"心即理"第70-90页
  1、对心的重新认识第70-74页
  2、心与其他范畴的关联第74-81页
  3、对理的重新定义第81-85页
  4、心即理与心具理第85-86页
  5、心即理与现实的恶第86-90页
第三章 成圣工夫论:诚意与致良知第90-133页
 一、先立必为圣人之志第90-94页
 二、诚意之教第94-113页
  1、诚意与静坐第96-97页
  2、诚意与事上磨炼说第97-99页
  3、诚意与知行合一第99-113页
 三、致良知之教第113-133页
  1、学术史的回顾第114-118页
  2、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第118-133页
第四章 圣人境界论:万物一体之仁第133-160页
 一、中国思想史上的境界论第133-136页
  1、佛教的涅槃境界第134-135页
  2、道家的自然境界第135页
  3、儒家的"仁""诚"境界第135-136页
 二、王阳明之前的万物一体论第136-142页
  1、庄子与僧肇的万物一体论第136-138页
  2、张载《西铭》中的万物一体思想第138-139页
  3、程颢的万物一体论第139-142页
 三、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说第142-153页
  1、一体之仁的证明第143-146页
  2、四句教与一体之仁第146-148页
  3、一体之仁与明德亲民第148-149页
  4、万物一体之仁与等级差异第149-150页
  5、一体之仁的体现者:所谓大人第150-153页
 四、一体之仁与理想社会第153-160页
  1、欧阳修对儒家乌托邦的描绘:礼乐达于天下第153-154页
  2、一体之仁关照下的社会分工第154-160页
结语 王阳明思想再评价第160-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0页
后记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
下一篇:老庄“自然”观念的产生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