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重整计划的制定与表决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重整计划制定和提出的主体 | 第12-15页 |
一、各国立法体例及评价 | 第12-14页 |
二、我国重整计划制定和提出的主体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重整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 第15-17页 |
一、制定重整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 第15页 |
二、利害关系人对重整计划制定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三、法院在重整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位置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重整计划的表决 | 第17-19页 |
一、重整计划表决的分组标准 | 第17-18页 |
二、出资人组的表决 | 第18页 |
三、重整计划表决通过的标准 | 第18-19页 |
第四节 重整计划谈判的中国式异化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主要内容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债务人的经营方案 | 第20-22页 |
一、资产剥离情况下的经营方案 | 第21页 |
二、资产不剥离情况下的经营方案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理方案 | 第22-25页 |
一、债权分类及调整方案 | 第22-23页 |
二、债权调整方案 | 第23页 |
三、债权受偿方案 | 第23-24页 |
四、提高普通债权清偿率的安排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中的出资人权益调整问题 | 第25-27页 |
一、出资人权益调整的法理依据 | 第25-26页 |
二、出资人权益调整的实践 | 第26-27页 |
第四节 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及监督期限 | 第27-29页 |
一、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 | 第27页 |
二、重整计划的监督期限 | 第27-28页 |
三、重整计划执行期限与监督期限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重整计划批准制度概述 | 第29-34页 |
第一节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程序 | 第30-32页 |
一、我国的重整计划批准缺乏程序保障 | 第30-31页 |
二、应建立严格的重整计划批准程序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法律效力 | 第32-34页 |
一、对全体利害关系人均有拘束力 | 第32页 |
二、具有执行力 | 第32页 |
三、产生免责效力 | 第32-33页 |
四、产生终止重整程序的效力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正常批准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各国(地区)立法正常批准制度比较 | 第34-36页 |
一、美国破产法的详尽规定 | 第34-35页 |
二、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简明规定 | 第35页 |
三、各国立法评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正常批准制度的现状及其批判 | 第36-38页 |
一、为何法院过分期待重整计划通过? | 第36-37页 |
二、法院的责任承担观念 | 第37页 |
三、法院有无必要严格审查重整计划? | 第37页 |
四、制度的模糊与法院的懵懂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我国重整计划正常批准制度的构建 | 第38-43页 |
一、对重整计划合法性的审查 | 第38-39页 |
二、对重整计划合理性的审查 | 第39-40页 |
三、对重整计划的可行性审查 | 第40-41页 |
四、已通过的重整计划不能获得批准时的处理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强行批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对强制批准制度的中国语境批判 | 第44-46页 |
一、“公—私”利益冲突掩盖了“私—私”利益冲突 | 第44-45页 |
二、模糊的公共利益和具体的个体利益 | 第45-46页 |
三、从意思一致到多数决再到非多数决的变迁 | 第46页 |
第三节 我国强制批准制度评析 | 第46-50页 |
一、强制批准制度的程序要件 | 第46-47页 |
二、最低限度接受原则 | 第47页 |
三、充分保护担保债权 | 第47-48页 |
四、职工债权、税收债权获得全额清偿 | 第48页 |
五、债权人最大利益原则 | 第48页 |
六、对出资人权益的调整公平公正 | 第48页 |
七、公平原则和绝对优先原则 | 第48-49页 |
八、可行性原则 | 第49页 |
九、强制批准制度与正常批准审查的悖离 | 第49页 |
十、缺乏普通债权人和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规则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我国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的司法实践 | 第50-52页 |
一、我国法院强制批准的内部审批程序 | 第50页 |
二、对我国第一家上市公司重整强制批准的评析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