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导论 | 第7-12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 (二) 近代以来学界的基本研究状况 | 第8-10页 |
| (三) 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0页 |
|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 一、“天人关系”的政治重要性 | 第12-16页 |
| (一) 天人观的起源及其演变 | 第12-14页 |
| 1、天人观起源 | 第12-13页 |
| 2、天人观演变 | 第13-14页 |
| (二) 天人观的重要性 | 第14-16页 |
| 二、先秦诸子的天人观 | 第16-42页 |
| (一) 墨家天鬼信仰的天人观 | 第16-22页 |
| 1、“主宰天”的特征 | 第17-19页 |
| 2、“自然人”的特征 | 第19-21页 |
| 3、天鬼信仰的天人观 | 第21-22页 |
| (二) 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观 | 第22-28页 |
| 1、“自然天”的特征 | 第22-25页 |
| 2、“欲望人”的特征 | 第25-27页 |
| 3、道法自然的天人观 | 第27-28页 |
| (三) 儒家天道性命的天人观 | 第28-36页 |
| 1、“义理天”的特征 | 第28-30页 |
| 2、“伦理人”的特征 | 第30-33页 |
| 3、天道性命的天人观 | 第33-36页 |
| (四) 法家以人事为中心的天人观 | 第36-42页 |
| 1、“次级自然天”的特征 | 第36-37页 |
| 2、“利益人”的特征 | 第37-39页 |
| 3、以人事为中心的天人观 | 第39-42页 |
| 三、天人关系模式下的政治理念 | 第42-64页 |
| (一) 墨家天人关系模式下“依附——尚同”之政治理念 | 第42-46页 |
| 1、政长制度对天的依附 | 第42-44页 |
| 2、人民被动的尚同 | 第44-45页 |
| 3、潜在的张力分析 | 第45-46页 |
| (二) 道家因循顺应的政治理念 | 第46-51页 |
| 1、圣王合一的根本诉求 | 第47-48页 |
| 2、顺应自然的入世理念 | 第48-49页 |
| 3、现实操作的困境分析 | 第49-51页 |
| (三) 儒家多维相关的政治理念 | 第51-58页 |
| 1、君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 第52-53页 |
| 2、士阶层参政的正当性 | 第53-55页 |
| 3、民的政治地位 | 第55-56页 |
| 4、多维整合效应的分析 | 第56-58页 |
| (四) 法家尊道—立法的政治理念 | 第58-64页 |
| 1、君主借鉴“自然”的无为之术 | 第58-60页 |
| 2、形名参同的任官之道 | 第60-61页 |
| 3、法治理论的弊端分析 | 第61-64页 |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