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概述 | 第14-22页 |
| ·啮合异向双螺杆挤出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4-15页 |
| ·啮合异向双螺杆挤出机挤出过程研究 | 第15-22页 |
| ·固体输送 | 第15-16页 |
| ·熔融 | 第16-17页 |
| ·熔体输送 | 第17-19页 |
| ·混合 | 第19-2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混合功能区的设计 | 第24-34页 |
| ·双螺杆挤出机中螺杆端面的相对运动原理 | 第24-25页 |
| ·啮合同向和啮合异向双螺杆挤出机中捏合块元件混合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25-32页 |
| ·机筒螺杆组合 | 第25-28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页 |
| ·实验操作条件 | 第28页 |
| ·试样制备 | 第28页 |
| ·同向跟异向挤出机中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28-31页 |
| ·异向挤出机中捏合块元件置于熔融段与熔体输送段时混合效果的对比 | 第31-32页 |
| ·混合功能区的设计思路及设计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混合功能区螺杆元件混合性能的模拟分析 | 第34-62页 |
| ·螺杆元件介绍 | 第34-35页 |
| ·常规螺纹元件(SE) | 第34页 |
| ·捏合块元件(KB) | 第34页 |
| ·S型元件 | 第34-35页 |
| ·齿形盘元件(TME) | 第35页 |
| ·数理模型、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5-40页 |
| ·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 ·基本假设 | 第35页 |
| ·控制方程 | 第35-36页 |
| ·几何模型 | 第36-38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38-40页 |
| ·边界条件 | 第40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59页 |
| ·速度场 | 第40-42页 |
| ·压力场 | 第42-48页 |
| ·剪切应力场 | 第48-53页 |
| ·回流量 | 第53-54页 |
| ·停留时间分布 | 第54-57页 |
| ·累积最大剪切速率分布 | 第57-59页 |
|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 第四章 混合功能区的实验研究 | 第62-80页 |
|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62页 |
| ·实验设备 | 第62页 |
| ·实验原料 | 第62页 |
| ·实验方案 | 第62-66页 |
| ·混合功能区的方案设计及元件选择 | 第62-66页 |
| ·方案一 | 第62-63页 |
| ·方案二 | 第63-64页 |
| ·置换段的螺杆元件 | 第64-66页 |
| ·实验操作条件 | 第66页 |
| ·实验步骤 | 第66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6-78页 |
| ·捏合块元件 | 第71-75页 |
| ·相同捏合盘厚度不同错列角的捏合块元件 | 第72-73页 |
| ·相同错列角不同捏合盘厚度的捏合块元件 | 第73-74页 |
| ·不同类型的捏合块元件 | 第74-75页 |
| ·S型元件及VCR元件 | 第75-77页 |
| ·S型元件置于不同位置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及主要贡献 | 第81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