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9页 |
·环境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存在形式 | 第18-19页 |
·当前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19-23页 |
·化学分析法 | 第19页 |
·仪器分析法 | 第19-21页 |
·生物分析法和分子生物学检验法 | 第21-22页 |
·联用技术 | 第22-23页 |
·SPR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2页 |
·棱镜耦合结构 | 第25-26页 |
·光学波导结构 | 第26-27页 |
·光栅耦合结构 | 第27页 |
·光纤耦合结构 | 第27-28页 |
·SPR传感技术的产品化及推广应用 | 第28-29页 |
·当前SPR检测技术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第29-32页 |
·SPR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分析应用研究 | 第32-34页 |
·有机污染物 | 第32-33页 |
·机污染物 | 第33-34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4-3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35-36页 |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2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理论模型 | 第39-65页 |
·引言 | 第39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基本原理 | 第39-50页 |
·分层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 | 第39-41页 |
·金属的等离子体 | 第41-42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学激发 | 第42-45页 |
·衰减全反射 | 第45-47页 |
·表面等离子体的耦合方式及反射率 | 第47-50页 |
·SPR传感器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63页 |
·棱镜的选择 | 第50-52页 |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 第52-55页 |
·金属膜系 | 第55-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小型SPR分析系统构建及优化设计 | 第65-93页 |
·引言 | 第65页 |
·小型化SPR分析系统的构建 | 第65-72页 |
·传感器选择 | 第67-68页 |
·流通池设计 | 第68-69页 |
·自动进样系统设计 | 第69-70页 |
·SPR检测终端 | 第70-71页 |
·SPR共振峰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SPR温度特性分析 | 第72-82页 |
·SPR传感器温度特性模型 | 第72-75页 |
·恒温装置的构建 | 第75-82页 |
·SPR分析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82-91页 |
·SPR分析系统应用存在主要问题 | 第82-83页 |
·SPR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 | 第83-85页 |
·基于HHT对于SPR信号后处理 | 第85-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4章 小型SPR分析系统的性能测试及其非特异性检测的应用 | 第93-105页 |
·引言 | 第93页 |
·分析仪器主要性能指标 | 第93-95页 |
·SPR分析系统性能测试 | 第95-9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96页 |
·实验设备与条件 | 第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98页 |
·SPR分析系统与HPLC联用实验 | 第98-103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99页 |
·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地表水微囊藻毒素的SPR免疫检测方法 | 第105-118页 |
·引言 | 第105-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8页 |
·测试方法及生物芯片制备 | 第108-109页 |
·测试过程 | 第109-110页 |
·测试条件优化 | 第109页 |
·检测方法性能测试 | 第109页 |
·实样检测 | 第109-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7页 |
·测试条件选定 | 第110-111页 |
·稳定性 | 第111-112页 |
·抑制标准曲线 | 第112-113页 |
·回收率及实样测试结果 | 第113-114页 |
·与Biacore300比对分析 | 第114-116页 |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6章 海水赤潮藻毒素SPR免疫检测方法 | 第118-134页 |
·引言 | 第118-120页 |
·赤潮藻毒素分类及其毒理 | 第120-122页 |
·麻痹性贝毒 | 第120页 |
·腹泻性贝毒 | 第120-121页 |
·记忆缺失性贝毒 | 第121页 |
·神经性贝毒 | 第121-122页 |
·赤潮毒素警戒标准 | 第122-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4页 |
·测试方法及生物芯片制备 | 第124-125页 |
·测试过程 | 第125-126页 |
·测试条件优化 | 第125页 |
·检测方法性能测试 | 第125页 |
·固相萃取及实样检测 | 第125-1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1页 |
·测试条件选定 | 第126-127页 |
·稳定性 | 第127-128页 |
·抑制标准曲线 | 第128-129页 |
·固相萃取及回收率 | 第129-131页 |
·二抗实现信号增强的初步探索 | 第131-132页 |
·两种仪器测试结果比对分析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总结 | 第134-136页 |
·展望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