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受益人补偿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言 | 第10-11页 |
一、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 | 第11-25页 |
(一) 见义勇为的含义和分类 | 第11-13页 |
1. 见义勇为的含义 | 第11-12页 |
2. 见义勇为的分类 | 第12-13页 |
(二)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 第13-19页 |
1. 主体方面 | 第13-15页 |
2. 客观方面 | 第15-16页 |
3. 主观方面 | 第16-17页 |
4. 救助必须是具有合法性的 | 第17-19页 |
(三) 见义勇为应界定为无因管理 | 第19-25页 |
1. 见义勇为属于一种特殊的无因管理 | 第19-21页 |
2. 其他学说的不适当性 | 第21-24页 |
3. 小结 | 第24-25页 |
二、受益人补偿制度缺陷 | 第25-30页 |
(一) 立法上义务性质没有明确界定 | 第25-26页 |
(二) 司法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 第26-28页 |
1. 见义勇为救济权很难界定 | 第27-28页 |
2. 加大了见义勇为人的行为成本 | 第28页 |
(三) 补偿的程序性规定不合理 | 第28-30页 |
1. 补偿顺序不合理 | 第28-29页 |
2. 补偿标准不易操作 | 第29-30页 |
三、制度设计 | 第30-48页 |
(一) 求偿制度指导思想 | 第30页 |
(二) 义务界定 | 第30-31页 |
1. 主观方面 | 第30页 |
2. 客观方面 | 第30页 |
3. 归责原则方面 | 第30-31页 |
4. 功能方面 | 第31页 |
(三) 请求权人 | 第31-32页 |
1. 见义勇为人 | 第31页 |
2. 见义勇为人的继承人 | 第31页 |
3. 间接受害人 | 第31-32页 |
4. 国家 | 第32页 |
(四) 补偿和赔偿的关系 | 第32-38页 |
1. 防止危险类型 | 第32页 |
2. 防止侵害行为类型 | 第32-37页 |
3. 防止侵害结果类型 | 第37-38页 |
(五) 补偿标准 | 第38-44页 |
1. 归责原则 | 第38页 |
2. 补偿标准 | 第38-43页 |
3. 补偿范围 | 第43-44页 |
(六) 国家补偿和基金会补偿设想 | 第44-48页 |
1. 国家补偿之分析 | 第44-46页 |
2. 基金会代为求偿制度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