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见义勇为受益人补偿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言第10-11页
一、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第11-25页
 (一) 见义勇为的含义和分类第11-13页
  1. 见义勇为的含义第11-12页
  2. 见义勇为的分类第12-13页
 (二)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第13-19页
  1. 主体方面第13-15页
  2. 客观方面第15-16页
  3. 主观方面第16-17页
  4. 救助必须是具有合法性的第17-19页
 (三) 见义勇为应界定为无因管理第19-25页
  1. 见义勇为属于一种特殊的无因管理第19-21页
  2. 其他学说的不适当性第21-24页
  3. 小结第24-25页
二、受益人补偿制度缺陷第25-30页
 (一) 立法上义务性质没有明确界定第25-26页
 (二) 司法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第26-28页
  1. 见义勇为救济权很难界定第27-28页
  2. 加大了见义勇为人的行为成本第28页
 (三) 补偿的程序性规定不合理第28-30页
  1. 补偿顺序不合理第28-29页
  2. 补偿标准不易操作第29-30页
三、制度设计第30-48页
 (一) 求偿制度指导思想第30页
 (二) 义务界定第30-31页
  1. 主观方面第30页
  2. 客观方面第30页
  3. 归责原则方面第30-31页
  4. 功能方面第31页
 (三) 请求权人第31-32页
  1. 见义勇为人第31页
  2. 见义勇为人的继承人第31页
  3. 间接受害人第31-32页
  4. 国家第32页
 (四) 补偿和赔偿的关系第32-38页
  1. 防止危险类型第32页
  2. 防止侵害行为类型第32-37页
  3. 防止侵害结果类型第37-38页
 (五) 补偿标准第38-44页
  1. 归责原则第38页
  2. 补偿标准第38-43页
  3. 补偿范围第43-44页
 (六) 国家补偿和基金会补偿设想第44-48页
  1. 国家补偿之分析第44-46页
  2. 基金会代为求偿制度第46-48页
结束语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未成人收养制度--以对未成年养子女利益的公权力保护为视角
下一篇:论网络环境下格式合同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