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1. 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2-14页 |
·高精料日粮对奶牛真胃变位的影响 | 第13页 |
·分娩对奶牛真胃变位的影响 | 第13-14页 |
·真胃损伤对奶牛真胃变位的影响 | 第14页 |
2.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4-15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试验一 人造奶牛真胃变位对机体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16-25页 |
1. 材料 | 第16-17页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2. 方法 | 第17-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真胃变位手术造模 | 第17-18页 |
·术后护理 | 第18页 |
·术后临床表现 | 第18页 |
·样品采集及保存方法 | 第18页 |
·血液样品 | 第18页 |
·瘤胃液样品 | 第18页 |
·真胃液样品 | 第18页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9-23页 |
·奶牛术后临床表现 | 第19页 |
·真胃变位后瘤胃液中电解质含量以及pH 的变化 | 第19-20页 |
·真胃变位后瘤胃液中VFA 含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真胃变位后真胃液中电解质含量以及pH 的变化 | 第21页 |
·真胃变位后真胃胃液中VFA 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真胃变位后血液中葡萄糖、电解质以pH 的变化 | 第22-23页 |
4. 讨论 | 第23-25页 |
·真胃变位奶牛临床表现 | 第23页 |
·真胃变位奶牛血液的变化 | 第23页 |
·真胃变位奶牛瘤胃液和真胃液的变化 | 第23-25页 |
试验二 高水平精料对围产期奶山羊血液、瘤胃及真胃液的影响 | 第25-34页 |
1. 材料 | 第25-26页 |
·试验动物及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试验日粮 | 第25-26页 |
2. 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26-27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6页 |
·样品的保存 | 第26-27页 |
·样品检测方法 | 第27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32页 |
·不同精料水平下瘤胃电解质浓度的变化 | 第28页 |
·不同精料水平下瘤胃VFA 的浓度及pH 的变化 | 第28-29页 |
·不同精料水平下瘤胃液纤毛虫的数量 | 第29-30页 |
·不同精料水平下真胃电解质浓度的变化 | 第30页 |
·不同精料水平下真胃VFA 的浓度及pH 的变化 | 第30-31页 |
·不同精料水平下血清电解质、pH 变化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高精料水平对围产期奶山羊瘤胃液指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高精料水平对围产期奶山羊真胃液指标的影响 | 第33页 |
·高精料水平对围产期奶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33-34页 |
试验三 手术致围产期奶山羊真胃变位对机体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34-41页 |
1 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对照组 | 第34页 |
·试验组 | 第34页 |
·器械与试剂 | 第34-35页 |
2. 方法 | 第35-37页 |
·真胃变位手术造模方法 | 第35页 |
·术前准备 | 第35页 |
·术后护理 | 第35页 |
·样品采集及保存方法 | 第35-36页 |
·样品测定方法 | 第36页 |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真胃变位后瘤胃胃液中电解质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真胃变位后瘤胃胃液中VFA 含量及pH 的变化 | 第37-38页 |
·真胃变位后真胃胃液中电解质含量 | 第38页 |
·真胃变位后真胃胃液中VFA 含量的变化以及pH 的变化 | 第38-39页 |
·真胃变位后血液中电解质、pH 的变化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1页 |
·围产期奶山羊在人工真胃变位后电解质浓度发生变化 | 第40页 |
·围产期奶山羊在人工真胃变位后瘤胃和真胃VFA、PH 发生变化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