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系统整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4-29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9-32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研究框架 | 第31-32页 |
第2章 城市地标系统的理论解析 | 第32-67页 |
·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环境心理学中的地标理论 | 第32-34页 |
·社会文化学中的地标理论 | 第34-35页 |
·经济地理学中的地标理论 | 第35-36页 |
·课题解析 | 第36-43页 |
·城市地标 | 第36-38页 |
·地标系统 | 第38-40页 |
·系统整合 | 第40-43页 |
·特征分析 | 第43-57页 |
·多元叠加的城市意象 | 第43-47页 |
·板块结构的区域意象 | 第47-50页 |
·形象连续的领域意象 | 第50-53页 |
·异质同构的本质特征 | 第53-57页 |
·层级结构 | 第57-66页 |
·城市宏观层级 | 第57-61页 |
·区域中观层级 | 第61-63页 |
·节点微观层级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3章 城市地标系统的格局整合 | 第67-99页 |
·城市地标与城市结构的整合 | 第67-81页 |
·特色肌理的强化与拓展 | 第67-71页 |
·轴向结构的修复与延续 | 第71-76页 |
·地标节点的保护与更新 | 第76-81页 |
·城市地标与城市景观的整合 | 第81-88页 |
·强化城市景观特征 | 第81-83页 |
·统一区域景观秩序 | 第83-86页 |
·保障节点标志功能 | 第86-88页 |
·城市地标与城市形象的整合 | 第88-93页 |
·增强城市的认知度 | 第88-89页 |
·塑造区域的感知力 | 第89-91页 |
·引发环境的认同感 | 第91-93页 |
·城市地标与城市文脉的整合 | 第93-98页 |
·整合空间文脉 | 第93-95页 |
·叠加城市内涵 | 第95-97页 |
·凝聚历史文化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4章 城市地标系统的动态整合 | 第99-129页 |
·多层级整合机制 | 第99-112页 |
·宏观层面的经济推动机制 | 第99-105页 |
·中观层面的区域协调机制 | 第105-109页 |
·微观层面的地标意象机制 | 第109-112页 |
·均衡化整合策略 | 第112-121页 |
·核心化的聚集拓展策略 | 第113-114页 |
·平衡化的分散拓展策略 | 第114-117页 |
·衍生化的渐进发展策略 | 第117-121页 |
·渐进式整合模式 | 第121-128页 |
·增长极整合模式 | 第121-124页 |
·点轴整合模式 | 第124-125页 |
·网络整合模式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5章 城市地标系统的拓展整合 | 第129-161页 |
·地标布局的整体优化 | 第129-136页 |
·布局原则的优化 | 第129-132页 |
·布局位置的优化 | 第132-134页 |
·空间引导的优化 | 第134-136页 |
·地标结构的秩序整合 | 第136-146页 |
·结构框架整合 | 第137-140页 |
·层级组织整合 | 第140-143页 |
·空间界面整合 | 第143-146页 |
·地标形象的特征强化 | 第146-150页 |
·人文特征强化 | 第147-148页 |
·艺术特征强化 | 第148-149页 |
·空间品质强化 | 第149-150页 |
·地标建设的弹性控制 | 第150-159页 |
·延续地标的活力基础 | 第150-154页 |
·预留地标的弹性空间 | 第154-156页 |
·加强地标的后续管理 | 第156-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