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桥梁试验与设备论文

基于MTS-NetSLab系统的多跨桥抗震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7页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8页
   ·抗震试验方法的发展现状第18-25页
     ·传统抗震试验方法第18-20页
     ·现代抗震试验方法第20-25页
   ·网络协同混合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5-35页
     ·美国NEES 计划第25-30页
     ·台湾地区ISEE 平台第30-31页
     ·日本并行试验网络第31-32页
     ·韩国KOCED 项目第32-33页
     ·减轻地震风险的欧洲网络第33页
     ·中国的网络试验项目第33-35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2章 混合试验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第37-56页
   ·引言第37页
   ·拟动力试验方法第37-43页
     ·显式数值积分算法第37-39页
     ·隐式数值积分算法第39-41页
     ·稳定性条件及计算精度第41-43页
     ·子结构试验技术第43页
   ·混合试验方法第43-47页
     ·基本思想第43-45页
     ·分类及应用第45-47页
   ·组合数值积分算法第47-50页
     ·CD-Newmark 组合算法第47-48页
     ·PC-Newmark 组合算法第48-49页
     ·α-OS 组合算法第49-50页
   ·加载控制方法及逼近加载技术第50-55页
     ·位移控制与力控制第51-53页
     ·内位移控制和外位移控制第53-54页
     ·加载误差补偿技术第54页
     ·斜坡加载技术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3章 NetSLab 与MTS 基于内部命令的接口控制第56-85页
   ·引言第56页
   ·分布式网络技术及混合试验平台第56-62页
     ·三种网络结构体系第56-58页
     ·NetSLab 混合试验平台第58-62页
   ·基于混合试验系统的MTS 接口及其特点第62-67页
     ·硬件系统及其接口第62-65页
     ·软件系统及其接口开发第65-67页
   ·软件内部命令控制及三个开发程序第67-76页
     ·VB_COM 程序库及实现功能第68-72页
     ·站监测程序第72-73页
     ·正弦波加载程序第73-74页
     ·斜坡加载程序第74-76页
   ·MTS-NetSLab 网络协同混合试验系统集成第76-78页
     ·斜坡程序与NetSLab 进行对接第76页
     ·基于Master-Slaver 网络模式的系统集成第76-78页
   ·基于MTS 内部命令控制的验证试验第78-84页
     ·试验参数及设置第78-80页
     ·开发程序数据通讯测试第80-82页
     ·单自由度拟动力试验第82-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4章 剪切短柱试验单元相关参数及其数值模拟第85-116页
   ·引言第85页
   ·剪切短柱试验单元及材性测试第85-93页
     ·地震作用下桥梁短柱三种破坏模式第85-86页
     ·短柱简化受力模型及参数第86-88页
     ·各部分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第88-93页
   ·剪切短柱基于Priestley 的抗剪加固设计第93-97页
     ·Priestley 抗剪加固设计方法概述第93-95页
     ·未加固短柱抗剪承载力第95-96页
     ·加固短柱抗剪承载力及其分配第96-97页
   ·剪切短柱基于ANSYS 与OpenSees 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第97-115页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第97-104页
     ·ANSYS 实体建模及OpenSees 纤维模型第104-109页
     ·单调加载及拟静力加载模拟结果对比第109-113页
     ·地震荷载作用时程分析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5章 多跨桥短柱抗震拟静力试验及局域网混合试验第116-130页
   ·引言第116页
   ·未加固及加固RC 短柱的拟静力试验第116-118页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第116-117页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第117页
     ·试件破坏现象第117-118页
   ·拟静力试验与OpenSees 模拟对比分析第118-122页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第118-120页
     ·力学特征值第120页
     ·刚度退化分析第120-121页
     ·延性分析第121-122页
   ·加固RC 短柱的局域网混合试验第122-128页
     ·外位移控制斜坡逼近加载技术第122-124页
     ·ACD-Newmark 组合算法第124-125页
     ·混合试验第125-128页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6章 多跨桥互联网协同混合试验第130-164页
   ·引言第130页
   ·多跨桥的混合试验方法第130-133页
     ·结构模型简化及运动方程第131-132页
     ·数值积分算法第132-133页
   ·NetSLab 网络环境测试第133-135页
     ·测试设计第133-134页
     ·测试结果分析第134-135页
   ·基于国内网络的四跨三柱多跨桥混合试验第135-144页
     ·Santa Monica 原型桥梁概况第135-136页
     ·三校网络协同混合试验设计第136-140页
     ·控制程序参数设置第140-141页
     ·输入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第141页
     ·程序运行过程及界面第141-144页
   ·基于国际网络的六跨五柱多跨桥混合试验第144-150页
     ·Russion River 原型桥梁概况第144-145页
     ·四校网络协同混合试验设计第145-147页
     ·控制程序参数设置第147-148页
     ·输入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第148-149页
     ·程序运行过程及界面第149-150页
   ·混合试验结果分析与比较第150-159页
     ·破坏现象第150-151页
     ·位移时程曲线第151-153页
     ·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第153-155页
     ·力学特征值及延性分析第155-156页
     ·刚度退化分析第156页
     ·耗能及损伤分析第156-159页
   ·网络协同混合试验时间分析第159-162页
     ·网络环境及时间分配第159-161页
     ·时间分析及改进措施第161-162页
     ·两种抗震试验的优缺点第162页
   ·本章小结第162-164页
结论与展望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76-179页
致谢第179-181页
个人简历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裂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冰雪条件下城市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