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导论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1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17-23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17-18页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 第17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特征 | 第17-18页 |
| ·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18-20页 |
| ·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 第18页 |
|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 第18-20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思路 | 第20-21页 |
| ·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20-21页 |
| ·现代农业能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 | 第21页 |
| ·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繁荣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2章 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 | 第23-41页 |
| ·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的概况 | 第23-29页 |
| ·昌黎县域农业发展情况 | 第23-24页 |
| ·昌黎县域工业发展情况 | 第24-26页 |
| ·昌黎县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 ·昌黎县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情况 | 第27-29页 |
| ·昌黎县域经济发展优势与成就 | 第29-34页 |
| ·区位优势与成就 | 第29-30页 |
| ·资源优势与成就 | 第30-31页 |
| ·政策优势与成就 | 第31-33页 |
| ·产业优势与成就 | 第33-34页 |
| ·昌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 | 第34-40页 |
| ·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不高 | 第34页 |
| ·市场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34-35页 |
| ·产业结构中工业化水平低 | 第35-37页 |
|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昌黎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 第37-38页 |
| ·农村基层行政体制使新农村的建设成本提高 | 第38页 |
| ·农民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必要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 第38页 |
| ·农村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低及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不高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昌黎新农村的建设 | 第41-55页 |
| ·农业产业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41-43页 |
|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的途径 | 第41页 |
| ·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 ·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政策和社会服务环境 | 第42-43页 |
| ·促进和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形成 | 第43页 |
|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 第43-45页 |
| ·通过培育市场中介破解县域经济市场化瓶颈 | 第43-44页 |
| ·通过克服观念障碍推进市场化进程 | 第44-45页 |
| ·提高工业化水平是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 第45-47页 |
|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5页 |
|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 第45-46页 |
| ·政府部门针对相关情况制定宏观调控指导措施 | 第46-47页 |
|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器 | 第47-51页 |
| ·城镇化对昌黎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48页 |
| ·昌黎县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48-51页 |
| ·加强农村新民居规划和建设 | 第51页 |
| ·建设文明乡风,营造文化氛围 | 第51-52页 |
| ·全力打造“昌黎文化”品牌 | 第52-54页 |
| ·开发昌黎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52-53页 |
| ·弘扬昌黎精神,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 第53-54页 |
| ·搞好城市经营,构建“昌黎文化”个性城市形象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