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基水合氧化铁的合成、表征及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 ·砷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来源 | 第11-12页 |
| ·砷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形态 | 第12-14页 |
| ·砷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 第14-16页 |
| ·砷及其化合物毒理性质 | 第16-20页 |
| ·国内外砷污染现状 | 第20-22页 |
| ·国内污染现状 | 第20-21页 |
| ·国外污染现状 | 第21-22页 |
| ·砷污染治理技术 | 第22-32页 |
| ·物理方法 | 第23-28页 |
| ·化学方法 | 第28-30页 |
| ·生物方法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水合氧化铁除砷技术 | 第32-37页 |
| ·水合氧化铁除砷概述 | 第32-35页 |
| ·本文研究目的、思路与思路 | 第35-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树脂基水合氧化铁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 ·试验仪器 | 第37页 |
| ·试验试剂 | 第37-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树脂筛选 | 第42-43页 |
| ·FeCl_3 溶液反应最佳浓度 | 第43-44页 |
| ·最佳反应时间 | 第44-45页 |
| ·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新型树脂基水合氧化铁的表征与除砷机理初探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PDR-HFO 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9-62页 |
| ·试验内容 | 第49-50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 ·静态试验 | 第49-50页 |
| ·固定床吸附试验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 ·pH 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52-54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54-56页 |
| ·流速对吸附性能影响 | 第56-57页 |
| ·进水浓度对吸附性能影响 | 第57-59页 |
| ·复合树脂稳定性评价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PDR-HFO 的再生试验 | 第62-66页 |
| ·试验内容 | 第62-63页 |
| ·试验试剂 | 第62页 |
| ·试验仪器 | 第62页 |
| ·静态再生试验 | 第62页 |
| ·固定床动态再生试验 | 第62-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 ·静态洗脱试验HCl 浓度的影响 | 第63页 |
| ·固定床动态洗脱试验 | 第63-64页 |
| ·复合材料富集率测定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创新点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6-77页 |
| 附录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