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0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滑坡、边坡和斜坡的概念 | 第22页 |
·动力学的引入 | 第22-23页 |
·斜坡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7-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成果和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基于应力场的斜坡稳定性评价 | 第30-50页 |
·引言 | 第30页 |
·斜坡稳定系数的定义 | 第30-34页 |
·基本定义 | 第30-31页 |
·滑动面应力积分定义 | 第31-32页 |
·强度折减定义 | 第32-34页 |
·关于稳定系数定义的讨论 | 第34-40页 |
·应力场与物理力学性质场的关系 | 第34-35页 |
·整体极限平衡状态引理 | 第35-36页 |
·强度折减法不等效性证明 | 第36-38页 |
·广义强度折减法等效性证明 | 第38-39页 |
·强度折减法的优缺点分析 | 第39-40页 |
·基于FLAC~(3D)应力场的稳定系数求解方法 | 第40-43页 |
·FLAC~(3D)中应力的规定 | 第41页 |
·稳定系数表达式 | 第41-43页 |
·强度折减法的并行算法 | 第43-49页 |
·二分法的时间复杂度 | 第43页 |
·二分法的多线程并行算法 | 第43-47页 |
·二分法的多线程并行算法性能分析 | 第47页 |
·基于FLAC~(3D)二次开发的并行强度折减法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斜坡非圆弧临界滑动面搜索的并行微粒群算法 | 第50-86页 |
·引言 | 第50页 |
·基于FLAC~(3D)的斜坡应力场求解 | 第50-56页 |
·临界滑动面搜索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56-57页 |
·临界滑动面搜索问题的时间复杂度 | 第57-65页 |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定义 | 第57-59页 |
·算法的分类 | 第59-60页 |
·临界滑动面搜索问题的NPC证明 | 第60-64页 |
·证明的意义 | 第64-65页 |
·临界滑动面搜索问题的几何约束 | 第65-67页 |
·微粒群优化(PSO)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7-72页 |
·优化算法的设计理念 | 第67-68页 |
·PSO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68-71页 |
·PSO算法的参数取值 | 第71-72页 |
·滑动面搜索的PSO算法 | 第72-74页 |
·滑动面的随机生成 | 第74-78页 |
·任意区间均匀分布伪随机数的生成 | 第75页 |
·滑动面的随机生成 | 第75-76页 |
·滑动面异常的处理 | 第76-77页 |
·滑动面随机生成的优势 | 第77-78页 |
·滑动面搜索的多层次PSO算法及其并行实现 | 第78-80页 |
·构建多层次PSO算法 | 第78-79页 |
·多层次PSO算法的并行实现 | 第79-80页 |
·EX1C算例静力条件下的临界滑动面 | 第80-84页 |
·临界滑动面搜索 | 第80-82页 |
·与强度折减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数字化地震波记录的前处理 | 第86-103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速度型地震仪的传递函数 | 第87-89页 |
·去仪器响应 | 第89-96页 |
·快速傅里叶分析法 | 第89-91页 |
·时间域滤波法 | 第91-92页 |
·加速度数值微分算法 | 第92-96页 |
·去倾、滤波和基线校正 | 第96-102页 |
·去倾 | 第96-97页 |
·滤波 | 第97页 |
·基线校正 | 第97-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基于FLAC~(3D)的斜坡动力反应分析 | 第103-126页 |
·引言 | 第103页 |
·FLAC~(3D)动力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103页 |
·动力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103-105页 |
·静态边界 | 第104-105页 |
·自由场边界 | 第105页 |
·力学阻尼分析 | 第105-110页 |
·瑞利阻尼 | 第105-109页 |
·局部阻尼 | 第109-110页 |
·网格尺寸的选择和输入荷载的滤波 | 第110-113页 |
·瞬时稳定系数的频率特性 | 第113-125页 |
·采样定理 | 第113页 |
·傅里叶谱和傅里叶功率谱 | 第113-114页 |
·瞬时稳定系数的频率特性分析 | 第114-115页 |
·瞬时临界滑动面分析 | 第115-116页 |
·加速度和速度监测分析 | 第116-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瞬时应力场的快速获取和访问 | 第126-143页 |
·引言 | 第1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6-128页 |
·FLAC~(3D)环境下应力场的访问效率问题 | 第127页 |
·FLAC~(3D)环境下应力场映射表生成的效率问题 | 第127-128页 |
·技术路线和开发工具 | 第128-130页 |
·基于映射表的应力场快速随机访问算法 | 第130-132页 |
·应力场映射表的快速生成算法 | 第132-139页 |
·FLAC~(3D)环境下的映射表生成算法 | 第132页 |
·映射表生成的快速串行算法 | 第132-136页 |
·映射表生成的并行算法 | 第136-139页 |
·有限元环境下的映射表快速生成算法 | 第139-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七章 四川省北川县金鼓村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反应分析 | 第143-161页 |
·概况 | 第143-146页 |
·计算参数及取值 | 第146-149页 |
·滑坡动力演化分析 | 第149-160页 |
·计算结果概述 | 第149页 |
·高速远程滑坡成因分析 | 第149-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5页 |
·全文总结 | 第161-16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61-163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3-164页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