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本文的研究背景第11页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国外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简介第12-13页
     ·国内高校科技绩效排行性评价的进展与现状第13-16页
     ·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第16-18页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缺陷第18-19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9-22页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第19页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21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第22-38页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第22-26页
     ·科技创新体系第22-23页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第23-2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第26-37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第26-27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要素第27-31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必要性第31-3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意义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第38-5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第38-40页
   ·区域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40-43页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40页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40-43页
   ·构建和调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43-44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设定第44-48页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初始评价指标的问卷调查第48-52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第52-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第56-78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第56-62页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第56-57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7-62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数学方法第62-72页
     ·线性加权求和法第62页
     ·综合指数评价法第62-63页
     ·层次分析法第63-67页
     ·距离综合评价法第67-71页
     ·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第71-72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其它方法第72-74页
     ·灰色关联度评价法第72页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72-73页
     ·DEA方法第73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第73-74页
   ·各种评价数学方法的比较分析第74-75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评价方法第75-77页
     ·比较评价的采用的标准第75-76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比较评价的程序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运作与保障第78-90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运作第78-82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导思想第78-79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目的和原则第79-81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流程设计第81-82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技术保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第82-87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第83-84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划分第84-86页
     ·高校科技评价系统数据库体系和用户权限体系第86-87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其他实施保障第87-89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人力资源保障第87-88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财力资源保障第88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织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第90-136页
   ·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第90-92页
     ·对2003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较详细评价第90页
     ·对2008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概括性的评价第90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评价的实证研究第90-92页
   ·2003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第92-121页
     ·本实证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第92页
     ·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第92-103页
     ·2003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序及有关指标排序第103-121页
   ·2008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第121-132页
     ·本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第121页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121-128页
     ·2008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第128-132页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评价分析第132-135页
     ·基于其他高校数据的比较评价第132-134页
     ·基于本校历史数据的比较评价第134-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36-138页
   ·全文总结第136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6-137页
   ·研究展望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第146-147页
附录第147-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品油物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下一篇:基于风险传导的区域金融政策风险柔性管理研究